第一篇:描写名胜古迹的作文
万里长城,民族骄傲
潘时睿
长城位于北京城的西北方向,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又称万里长城。它历史悠久,气势雄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
来到长城脚下,仰望长城好像一位巨人横卧在高大的山体上。古老的城墙,都是用巨大的石板砌成,大约一米多高,顶上呈“凹”字形,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青苔。沿石级而上,道路狭窄而陡峭,游客们只有手扶两边的铁链一步步艰难地往上爬,怪不得人们称“爬长城”。大约二十分钟,才可以爬上一号烽火台。高大的烽火台宛如一座长方形的小城堡,防守严密。
站在高高的烽火台上,远眺四周,蓝天下,白云间,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上,一眼也望不到尽头。四周的小山像一个个蒙古包,相互簇拥着。漫山遍野,绿树成荫,如大海中起伏的波浪向远方延伸。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回首遥望,山脚下,停车场的汽车如同一只只小虫子在排列队伍。游客们像一只只小蚂蚁排着队伍向上爬。再往上走,石级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难走,一路上每隔三五公里就会有一座烽火台,一般人也就能爬到好汉坡,就再也爬不上去了。
长城可真雄伟啊,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二篇:描写名胜古迹的作文
圆明园
李杨晨曦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古建筑,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我去年暑假就有幸去过一次。
来到圆明园,还未到大门口,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对威武的石狮子,他们昂首挺胸,高大威武,雄踞在大门两侧,好像时刻准备着上阵杀敌。
一进大门,我首先来到了涵秋馆,这里景色宜人,树木翠绿,时不时有几只喜鹊在树上栖息,嬉戏,甚至高声歌唱。桃花盛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有粉红的,有暗红的,有浅粉的,很是可爱。涵秋馆里面是一个小型的花灯展览,地上有的地方是用木板铺的,一走上去发出“咯当咯当”的响声,很是令人喜欢。那里有一排四个铜人站立,两边还有铜象。小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艳丽多姿,大象的眉心处有一个大大的圆圈,上面是什么颜色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它身上的花纹让我难以忘记。
走出这里,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一汪湖水呈现在眼前,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福海。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的中央还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气势恢弘。没有风时,水面平如镜;有风时,水面泛起波澜。岸边的柳条随风摇摆,对着镜子般的湖水梳理着修长的头发。远远望去,湖面上不时地有游人坐着船只划过,有种协调的美感。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信步走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再向深处走时,几根东倒西歪并且被烧黑砍断的大柱子闯入眼帘,原来是已经被烧毁的圆明园的残骸,真是触目惊心。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他们烧,杀,抢,掠,把能拿走的通通拿走,拿不走的就纵火烧掉,大火三日不灭,这座“梦一般的奇迹”,被英吉利和法西斯残忍摧毁了,从此再也没有了。圆明园的曾经应该是美丽的,是繁华的,是富丽堂皇的,有晶莹剔透的宝石镶嵌而成的宫殿,有高楼大厦直通云霄。但是曾经的建筑、那些残骸已经被花花草草掩埋住了。
如今看着废墟上长出的嫩绿的小草,旁边盛开着的五彩缤纷的花朵,真是无限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废墟以及废墟上的小生命们见证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警戒着我们要以史为鉴,好好读书,奋发图强,为我中华发展贡献力量。
斜阳晚照,日落西山,我不得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里。
第三篇:描写名胜古迹的作文
登东坡赤壁
刘欣蕾
东坡居士笔下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盛景的“东坡赤壁”,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在风和日丽的清晨,我约上同窗好友,来寻访这位于古城黄州西北江边的古迹。
站在山上,只见楼阁峥嵘,鳞次栉比。这里断岸临江,崖石高耸,屹立如壁,又因它状若悬鼻,因此古称“赤壁矶”;又因大文豪苏东坡的缘故,后人称之为“东坡赤壁”。
进门处,一尊高六米的东坡像吸引了我。他那深邃的眼神,似乎将我们带到了九百年前先生那“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豪迈岁月。他将持书卷的左手背在身后,凝望远方,花白的长须迎风飘扬。先生,你是在故国神游,想象着“樯橹灰飞烟灭”的场面,还是在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绕到东坡像背后,拾级而上,就到了掩映在半山腰的那排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前。穿过半截林荫小巷,迎面的“二赋堂”三个字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就是东坡先生留下千古奇文的地方。堂门中央立着一面屏风,它的正面刻着《赤壁赋》,背面刻有《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我由衷地佩服东坡先生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还能有如此豁达淡定的心态。
出了二赋堂,转角处有一个精致的“睡仙亭”,是东坡先生醉酒后睡过的地方,亭内有石床、石凳。我不禁产生了时光飞逝,人生如梦的感慨,也有了东坡先生那种“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受。
我回过神来,上了“栖霞楼”,站在背山面江的楼顶,晚霞染红大江,照应楼身,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眺望大江对面的西山,爽气扑面,心旷神怡。大江两岸在晚霞中显得格外秀丽,宽阔的街道旁绿树成荫。远处的鄂黄大桥和古老的东坡赤壁相呼应,见证了黄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风采。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令我想对东坡先生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夕阳下,我缓缓挥手向东坡居士依依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