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周围的环境说明文800字
家乡环境的变化
我的家乡座落在大青山脚下。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这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泥泞的小路已不见踪影,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在平整的柏油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人来人往。放眼望去,看到的是“绿树掩映,白墙蓝瓦,曲径通幽,田园风光,草原风情,自然和谐”的首府后花园。
还记得当年,去田里的路全是黄土路,不下雨还好,只要一下雨,那可真是苦不堪言。遇上春秋两季,黄沙漫天飞。因为植被稀少,环境相当恶劣。
那是什么因素让家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
1999年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我市对大青山林业生态实施整治。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4。5万亩,拉开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序幕。项目规定,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平均宽3。4公里规划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涉及二十六个村庄,约5。43万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抓好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努力把呼和浩特的绿色长城打造的更加靓丽。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遵循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人工种草造林和湿地保护相结合,加快植被恢复,建设稳定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现在的大青山森林茂密,各种动物随处可见。村里修建了敕勒川大草原,还有军事文化体验园、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公园、登山步道等旅游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2021年,家乡全面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供暖工程。改善空气质量。借助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的契机,煤改电,煤改气不仅使人民群众温暖过冬,还极大的改善了空气质量。
采摘园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是家乡最大的变化。不仅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还提高了人民的收益和就业率。村里共建大棚,采摘园250座,占地面积约500余亩。随着美丽乡村的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群也逐渐增多。农村已成为城
里人体验乡风民意的首选之地。
生态环境的改变,不仅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还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第二篇:我周围的环境说明文800字
包公祠
八(27)班高一菡
“一笑河清,乡囯旧闻传谏草;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这形容的正是咱合肥的包公祠。
包公祠全名为“包公孝肃祠”,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建筑群,明弘治元年宋鉴修建,所以名为包公祠。其占地约为1公顷,是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主建筑群是包公享堂,享堂的正中间摆放着一座包公塑像,并陈展有龙、虎、狗头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新听、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的大字。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白面,长髯。端坐神坛之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其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惊堂木,虎头签等物品,好一幅升堂在即的模样。摆在大堂的三把铜铡寒气逼人,终日围满参观的游客。它们仿佛再现了包大人断案时的英明神武,刚正不阿,好一派凛然正气!
享堂西侧是一条曲榭长廊,一直通向一片小林;享堂的东侧则耸立着一六角龙井亭,亭内有一古井,名为“廉泉”。亭中栋梁上刻画着盘旋的浮龙,每至晴日,阳光照在浮龙之上,反射出的光穿透古井里的水,浮龙便倒映在水面,随着井水起伏而游动,胜似真龙飞舞,故有名为“龙井”。
《井亭记》中曾这样写道:“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它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后得知他是个贪官;而又有几位举人喝了这里的泉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清清白白的好人。此后便有了“廉泉”这一美称。
亭外的包河环绕四周,喝水分外清澈,每至盛夏,河中荷花盛开,浮在水面之上,好似美丽的少女。荷叶片片绽开,青翠欲滴,中央的水珠晶莹剔透。河下生长着许多的莲藕,话说如此,世上的藕大多都藕断丝连,可这包河里的藕却藕乱丝亦断,也因此有了是因为包拯无私的说法。
包公祠实为春日赏景,夏日避暑,秋日放风,冬日观雪之好去处。不知听了我的解说,你是否心动了呢?
第三篇:我周围的环境说明文800字
从浊到清
春日的大黑河畔,绿水青岸,鱼翔浅底,时不时从芦苇荡中探出头的鸭子们,都是春日里别样的
景色。河边的石头上布满青苔,蝌蚪也会来和你打招呼,可见呼和浩特的环境日渐变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里的好风景,在2016年以前,可是以“脏乱差”而闻名的,路人走过都要捂住鼻子快步向前。呼和浩特的生态环境治理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一大顽疾。2016年起,呼和浩特市对大黑河段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加固堤防、景观绿化“三位一体”的综合生态治理工程,让大黑河段重新焕发生机,有了让人赞叹的水质环境。
阳春三月,在土左旗的海流水库,我们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朋友”,他们有天鹅、苍鹭、银鸥等一批候鸟,为水库增添了活力和春天的气息。还有从2018年起,每年有四五千只赤麻鸭不在南迁,永久定居与此。以上种种,都体现了“环境在变好,自然在回馈”这个道理。如今的海流水库,每年过境的候鸟有10余万只,这里已经成了重要的“中转站”和“补给站”了。
大黑河和海流水库的巨大改变,只是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治理、水质环境工作逐步开展并实施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仅在做好河湖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规范工业企业排水管理。2021年,呼和浩特市通过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巩固监察能力,实施监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全市的水环境持续向好。我们已经完成了21个“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15年百分百达标,小黑河三分闸前段面水质持续改善,去年9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水质达到III类,劣V类水比例20%,达到了自治区考核要求。
2022年,呼和浩特市将继续强化生态保护治理,统筹再生水生产、调配、利用各环节,全力争创国家区域再利用水循环试用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水绕城、绿水长流,不断变好的环境,水质从浊到清,都看在每一个人的眼里,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创建属于我们的美好家园。
第四篇:我周围的环境说明文800字
时间在一点点地流逝,时代也在一点点的进步。一切都日新月异,不断地变化。同时,我周围环境的变化给了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我的家乡坐落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是云南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三大发源地之一,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他,便是养育了我的家乡——云南昭通。
他虽然不怎么耀眼,但也有许多好处。昭通沟通了四川、贵州、云南三个省份,也是云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但是在这之前,昭通的环境并不是这么好。
听老一辈人说,在八九十年代,昭通就是平凡落后的一个小城,甚至连小城都算不上,因为在这儿放眼望去,全是农田,在之间有许多土坯房,只有几座小楼孤零零的站那里。路也不好走,以前从城区到苏家院要花几个小时!并且当时设施不全,人们只能解决温饱问题。
但在九十年代以后,据家人的描述,昭通有了较大的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昭通脱下了昔日贫困的服装,换上了新衣,城市建设也在日益完善。现在,家乡的变化一次比一次大,甚至都找不到老一辈人当时走过的“路”。因为这时的昭通由单调的泥泞小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柏油大路,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得越来越好,奔上了小康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昭通在摆脱贫困后,经济便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设施完善,再完善,建设了大山包一级公路,让景区之间不再遥远。伴随渝昆高速全线通车,不甘落后的昭通,成为许多人旅游的好地方。至今,昭通成为了一个小型交通枢纽,有都香高速,宜昭高速穿过昭通市,并且城区以外的环城高速也正在建设当中……近些年来,在昭通地区内还建设了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和白鹤滩电站,都居世界前十位,成为昭通人民的骄傲。伴随着2017年金融中心、2018年省耕公园、2021年吾悦广场、合景广场的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万达广场,再为昭通添彩,让昭通市成为了云南省的一颗闪耀明珠!
然而,这都是国家与昭通人民们奋斗的成果!
几十年大发展,另眼看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