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查找长征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交流(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三、整体感知,分清脉络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既然是写老班长的,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看来这枚鱼钩肯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地方。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仔细地读读,看看围绕着这枚鱼钩,课文都写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1.“做鱼钩”
2.“硬咽草根、鱼骨头”
3.“夜里钓鱼、摸野菜”
4.“命令战士喝鱼汤”
5.“奄奄一息让鱼汤”
四、以鱼钩为主线,品析全文
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鱼钩上,肯定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作者只选择写了这几个小故事,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感人肺腑的情感呢?
默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感受老班长的伟大精神。根据学生课堂生成,随机学习任一板块,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
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深情朗读中心句。
(3)此时,你是否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可以从鱼钩诞生的意义,产生的作用,纪念意义等方面引导。
(比如鱼钩代表着老班长可贵的品质;这枚鱼钩的诞生,为战士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在整个故事中,鱼钩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那枚鱼钩,战士们都走不出草地;是全文的线索等,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用线索为题的命题技巧,由教师视实际情况随机安排)
小结: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揭开了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崭新的一页!而这一枚金色的鱼钩,却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第二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课前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2、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
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第二课时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1、复述课文。
第三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1.认识十二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
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红军长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图片)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教师根据需要适时出示长征资料(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徒步行走了三百六十七天,纵横十一个省。翻过了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终年积雪。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击溃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多次围追堵截,行程两万五千里,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地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有出发时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2.在长征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经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揭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3.板书课题。
说明: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通过图片和列举数据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3)用“——”画出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
2.交流汇报。
媒体出示: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说明:略读课文中的初读,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条缕分析,只要从整体粗知课文大意即可。
三、研读课文
过渡: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让我们再读课文。1.再读课文,从刻画老班长人物的语句中找到令你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点感悟。
说明: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习得阅读方法。
2.交流:
(1))关注人物外貌,初知老班长形象。
(媒体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
们。”
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你可以想到些什么?
(2))关注人物言行,感悟老班长心灵。
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抓住老班长的“嚼”和“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有什么联系?指导朗读。
指导朗读。
③“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从老班长的笑容中你看到的是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指导朗读
④“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抓住“浪费”引导:真的是浪费吗?为什么?从“浪费”这个词你读出了什
么?
指导朗读
3.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
解。
小结:“长满红锈的鱼钩”记录着老班长英勇里程,闪烁着的是老班长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说明:略读课文有着自身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不能够面面俱到,但并不是说就不
需要有“精”、“细”的部分。粗中有细,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和言行,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潜入文中特别传神的字词、特别精彩的语言深处,在读
中体会老班长的伟大精神品质。
4.为什么课文以《金色鱼钩》为题?板书:怀念金子般的心灵
小结:我们怀念老班长,我们永远铭记老班长闪烁着金子般光辉的心灵。四、复习巩固
(媒体出示)
1.比一比,再组词。
搪()衰()棵()竿()碗()挨()
塘()哀()颗()秆()婉()唉()
糖()衷()稞()杆()蜿()埃()
2.再次深情地去读一读令自己感动的语段,以此来表达对老班长的怀念。五、拓展作业
(媒体出示)
1.小练笔:走出了草地,我们把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送到了革命烈士博物馆,并写了一段话。
2.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长征故事
《马背上的小红军》。
收集有关长征或先烈的革命故事,举办一次革命故事会。
说明: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书籍、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
第四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要人物
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
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一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大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出示:他,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2.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
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
3.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3.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烦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
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老班长的外貌为主线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作标记。
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你能用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受表达出来吗?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
①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③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即便是我喝下鱼汤“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千斤重”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千斤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
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竟然想到的还是3个小战士。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四、品味“金色”,将主题读透
1.引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擦干了眼泪——
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你说,这鱼钩不就是班长生命的象征吗?是这小小的鱼钩,钓到了挽救战士生命的小鱼,是这看似平凡的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三个小战士的生存的希望!
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
1.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万分沉重。这鱼钩,是一种深深地怀念,还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用一首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一起来缅怀他们!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交流搜集到的与长征有关的诗歌。
板书设计
第五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检查字词: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3)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B、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A、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B、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C、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金色的鱼钩》优秀教案设计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复述课文。
第六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3.体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5.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课文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重点语句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的精神,感悟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进程中舍已为人的高尚品德。
重难点分析:
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书,边读边思考,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
教师通过以读代问、以读代讲、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诵读毛泽东写的《长征》。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一个个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出示课题的课件:金色的鱼钩。
二、自读自悟,理清线索
(一)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每一个部分的小标题。(三)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初读结果。
(四)出示课件:汇报小组意见。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
(二)了解课文围绕金色的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小组内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段落,说说理由。
同学们都被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品读重点句,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出示课件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神情描写。
找出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词语。出示课件
●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四)出示课件。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
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
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二、研读片段,谈感受,练朗读
(一)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二)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三)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
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四)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出示课件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2.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3.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五)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3.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三、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课件)
(一)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二)深情朗读中心句。出示红军胜利走出草地的课件
(三)出示课件:学生宣誓,情感投入。.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一)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出示课件
(二)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五、布置作业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第七篇:金色的鱼钩教案
内容提要:
《金色的鱼钩》是聋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课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使用阅读、交流、感悟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书中理解了课文,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设定。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教学案例把过程本身作为一个课程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关键词:朗读感悟体会情感升华理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喜出望外、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老班长的高大形象。
难点: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案例描述: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发生过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国
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特别是在艰苦的长征时期,闪动着一个个鲜活的光辉革命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红军,去拜读他那可歌可泣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
2、揭题。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2、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为后面的学习创造条件。)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四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热情鼓励着我们。”
(这句话充分地说明了老班长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点评: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既释放了学生的情感,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体会情感的突破口。)
3、学习“哽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个段落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哽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2)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4、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个段落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靠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颗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5、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共产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
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1)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2)读出自己的感受。
6、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读课文,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盆,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不过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7、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
(2)说出内心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奉献最后一份光和热)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的呼喊)
(点评:通过对文中的重点片段,在朗读的基础上实行体会,让学生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8、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终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点评:通过对中心句的体味,既解释了题目,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的情感自然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课堂小结
1、学生间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2、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其他同学听。
(点评:让学生系统地总结课文,延伸文本,升华情感。)
案例分析与反思: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实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我在教学中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我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快
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什么地方令你感动?这三个问题给了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这样,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表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再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进一步体会
老班长的光辉形象。
3、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实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才会读得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