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征文800字(精选3篇)

文明礼仪征文800字(精选3篇)
时间:2023-06-24 12:51

  第一篇:文明礼仪征文800字

  树文明之新风建文明之社会

  孔子有言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是众所周知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以其悠长的历史和资深的文化屹立在优秀文明的行列中经久不衰,贯穿这文化始终的,是中国人百折不挠、彬彬有礼的民族精神。这精神为中华儿女开天辟地,使我们昂首挺胸行走于天地间。直到今天,文明有礼仍在我们举手投足间若隐若现,是每一个中国人仍需怀揣的中国梦。

  提及古代的中国人,外人不免会用“书生气”这个词加以论述。这确实是中国古人给人的整体印象。他们虽然看起来文文弱弱,但温文儒雅、出落大方却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刚正不阿的凛冽风骨,大有乘着萧萧风声,挺立在寒风中的凛然之感。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传出的是令人叹赞不已的佳话。

  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最根本的区别是它拥有了高度文明。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泯灭。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做一件歹事,衾影抱愧。转眼现代中国,在讲文明树新风的发展时期,仍有部分人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国外多处公共场所和旅游景区的提示牌专为中国人而立。这确确实实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到此一游”的标识在埃及神庙上也显得如此的不堪入目。文明有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我们越来越远。牢牢抓住道德准则,让它在我们的脚下亘古长存。

  海德格尔说:“精神乃是涌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飙。”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文明,让人转而直立行走,拥抱炎炎烈日;是文明,让人与人之间萌发爱的关怀,让人性充盈芬芳;是文明,让异乡者深扎根基始终向上生长。人对内在生命无数次的重生与再造,是文明点燃了明亮的焰火,把整个黑夜勾画的出彩,是文明搭建了坚实的木舟,摇曳着驶向遥远的海岸。

  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把礼貌时刻放在心上。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文明语,做文明事,懂礼貌,明事理,把中国人以礼待人的一面展现给外国友人看。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处处包容,时时忍让。生活如画卷,让我们执起文明之笔,为它添上一份诚挚的温雅。

  第二篇:文明礼仪征文800字

  让文明礼仪之花伴你我成长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伟大的诗人歌德如是说。荀子有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由此可见,文明礼仪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做人之根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文明礼仪的可贵精神固然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

  汉明帝在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汉明帝即位做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去太常府,请桓荣坐东面,设置桌几,如同当年讲学一般,聆听老师的教诲。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共计数百人召到太常府,一同向桓荣行礼。桓荣生病,明帝专程派人慰问,一得空就亲自登门看望老师。每次探望,明帝都是一进街口就下车步行前往,以示对老师的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着素服祭奠。丧礼结束后,明帝将桓荣的数位子女家人一一安置。凡此种种,不正是古人文明礼仪的真实写照吗?

  文明礼仪,小而言之,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体现;大而言之,是一个国家道德风尚、文明程度的反映。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文明礼仪之花已然绽放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镜头一:让座

  “老爷爷,您坐这吧!”公交车上一位中学生说道。“你座吧,好孩子。”老爷爷慈祥地笑道。那位中学生连忙摆摆手,“不用,不用,我小小年纪,站着没关系,您年纪大了,您座吧。”公交车里不止一人夸赞道:“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啊!”

  镜头二:捡垃圾

  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千鹤湖公园里玩耍,发现有几位初级中学的同学正在草地上、沙滩上忙碌,他们在干什么呢?走近一看,哦,原来他们正在捡垃圾,每个同学都在忙碌着,他们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绽放着为文明礼仪出力的自豪的笑容。

  镜头三:文明用语成习惯

  早上校门口有的同学遇到老师,尊敬地说“老师,早上好!”有的住校生走出公寓,看到保洁阿姨,微笑地打招呼“阿姨,早上好!”一个同学匆忙地跑向教室,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位同学,连忙停下脚步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被撞的那位同学微笑着摆了摆手说:“没关系。”

  文明礼仪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些人对待他人傲慢无礼,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便破口大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景区内乱涂乱画……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自觉抵制这些不文明言行的传播。

  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伴我们成长!

  第三篇:文明礼仪征文800字

  传承礼仪风尚接续文明薪火

  古语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遇之,是多少文人志士奉行一生的信条,是多少王朝衰败落难的热忱,是泱泱九州内亘古不变的传承之风。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蕴出了数不尽的传统文化。翻开史书缓步向前,孔门弟子席地而坐,齐颂儒家经典书声琅琅,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畅谈心中理想……虽有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分裂割据,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与进步中,凝成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凝成了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宝,单看礼仪这一方面,人们谈话之间以敬辞谦辞相称,几个简简单单的“令”“贵”“赐”字都饱含了对他人的敬意。若是可以,我愿意穿越万千流年,回到灯火阑珊处,拜访一位高雅人士,通一声阁下,与文结友,以礼为伴。

  我们耳熟能详的程门立雪,就是被世人传颂的经典。杨时和游酢为了不打扰程颐闭目假寐,压下求师心切,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待程先生睡起,两人脚下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应是化作了两颗尊师敬长,一片求学意真的心。孔融让梨更是我们随口道来的故事,本质上所展现的,是孔融作为弟弟对兄长的体贴与尊重,纯粹的生在骨子里的德与礼。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礼节似乎已跟不上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逐渐淡忘了礼仪,种种不良现象也已然露出了苗头:团聚的佳节变成了一人一个手机的狂欢,走亲访友也不少不了移动数据的作伴;公交车厢内旁若无人地咀嚼着重口味的食物,大包小包占满了本就稀少的座椅;电影院响起了不合时宜的电话声,白色的闪光灯暴露着无礼的人……然“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我们的礼仪文化,又该如何在浊浪灰尘中重放异彩?

  历史不该被遗忘,文明古国的居民理应将其守住并发扬光大。我们是学子,虽还不敢称饱读诗书,但一遍遍诵读的《弟子规》《论语》不应成为徒劳,礼仪应践行于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孟子曾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有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凡事都为礼尚往来,礼仪扎根于内心那片土壤,方能在言谈举止中展现为谦谦君子,文质彬彬。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而此刻起,作为少年的我们理应将礼仪奉上圭臬,不辱使命。只有中国少年不辜负孔夫子礼仪教诲,礼仪二字才能贯彻华夏,惊艳寰宇。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