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23-06-19 16:12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3分)

  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句名言。(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13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分)

  2、检查生字词:(2分)(扫除生字障碍)疑惑不解灯红酒绿吵嚷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

  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

  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租界

  (①指生竖向朗读,不少词语同学们不理解,课件介绍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欺负我们,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②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3分)

  第一件: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仔细看最后一句话(齐读)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一心想弄明白,又很自然引出下文。)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

  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这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4分)

  5、通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2分)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22分)

  1、交流找到的句子:(2分)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10分)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指导朗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女生齐读)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板书:受尽欺凌)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齐读这段话)

  (合作读)师说: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指板书)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⑴补充资料:(4分)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解说:洋人把中国人与狗相提并论,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奇耻大辱呀!)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中国人力车夫穿着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用车拉着洋人;

  ②洋人在大街上当场砍下一个中国人的头颅;

  ③日本鬼子正在杀害一个无辜的中国孩子;

  ④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

  ⑤多少中国人死在帝国主义的刀枪下,真是血流成河呀!

  读到、看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真是欺人太甚了!他们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简直没有人性!我们不能太软弱,要反抗,把帝国主义赶走!)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

  ⑶课件出示对话,分角色读。(仔细看伯父的话)

  这次在租界,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

  引读(师生合作读):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6分)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不受欺凌)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2分)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读

  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

  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

  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

  明确:“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三、质疑探究

  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

  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

  (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

  4.写法借鉴。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四、体验与反思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

  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

  (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

  (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衣衫褴褛、得意扬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周恩来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并结合背景资料,感悟人物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社会背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咱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课件出示周恩来图片)都认识他吗?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周恩来从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如《少年中国说》里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

  下面,咱们一起去学习周恩来少年时候的故事,去深入地了解他是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板书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打开优教学生字)出示带音生字: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3、课件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本课重点词语。

  (1)各种形式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

  (2)词语理解。哪个词语理解了或不理解都可以站起来说一说。

  4、理解重点词语: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

  5、把生字带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地品读,详细了解周恩来提出这句话的原因。

  三、精读领悟

  (一)整体感知,了解结构。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用简短的话概括。(三件)

  第一件(第1-6段):初到东北,无法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第二件(第7-8段):在租界亲眼目睹灯红酒绿和中国人被欺负的场面,明白了伯父的话。

  第三件(第9-16段):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喝彩。

  当时的社会背景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

  (二)学习第一件事。

  1、指名分角色朗读1-6段。师生评价。

  2、从这一部分的字里行间里,你能得出哪些当时的社会情况呢?(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有外国租界地。)(名词解释:租界地,指旧中国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一些通商口岸划定一些区域,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在租界地内,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拥有自主权,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国在租界内各项主权完全丧失,一切的事情都由租界的帝国主义国家说了算。如:九龙租界地、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3、伯父告诫周恩来不要到热闹的租界去玩,周恩来有什么表现呢?(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4、他都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如果是你,你会又有哪些疑问呢?

  5、伯父用了哪四个字来回答他呢?(中华不振)对于当时的周恩来来说,可能并未完全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对于今天的我们,更要结合当时的整个社会背景才能深入了解其含义。先让我们了解一段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政治上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军阀混乱,政权不稳定。经济上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遭资本主义掠夺。同时在国际上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了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猛,并且各国集团利益冲突加剧,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过渡: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疑问,才让周恩来决定去一探究竟,让我们继续看课文的第二部分。

  (三)学习第二件事。

  1、指名开火车读第7、8段。师生评价。

  2、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大不相同)具体有哪些不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概述周恩来在租界遇到的事情。(一个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扎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助惩处肇事洋人,还训斥这位妇女,其他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4、百度资料补充:1868年,英租界在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上,建起上海开埠以来的第一座公园。园内,树木成荫,草坪碧绿,滚滚浪涛拍打在铁栏之下,美不胜收。这里的音乐亭,每周还举行几场军乐演奏,并摆开上百张雪白的帆布椅,供大家坐下来欣赏。特别是到了夏季,在凉爽的海风中观美景,听音乐,更令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座公园,在中国的土地上,却只对外国人开放,甚至竖起“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成为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标志性记忆。

  5、结合前面介绍的社会背景,以及以上具体事例,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通过听伯父所说和自己的亲眼目睹,周恩来认识到那时的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凌,敢怒而不敢言,主要原因是中国太落后,无力反抗,只能任人压迫。真是中华不振。)

  6、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事例,现在的你心里有哪些话想说呢?

  过渡: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三部分,了解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

  (四)学习第三件事和第四部分。

  1、(优教朗读课文)学生跟读9-16段。

  2、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学校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时。)

  3、从租界地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你们知道吗?说一说周恩来可能在想些什么?(正因为周恩来亲眼目睹了旧中国的贫穷落后使得“中华不振”,加上周恩来有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从而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

  4、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都有哪些呢?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呢?(同学们: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这样软弱下去,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同胞继续被欺凌,要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寄托着他的宏伟志向和远大抱负。)

  6、关于为什么而读书,你自己又有什么想法呢?

  7、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课堂小结:

  周恩来从小为振兴中华立志读书,他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最终实现了。在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更要发奋读书,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强国而努力。

  (六)拓展延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涌现出很多爱国的仁人志士,关于爱国的名言也有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师课件展示部分爱国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立志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学习并感受了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主题。

  五、巩固练习

  打开班班通-基础训练-(我的训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读好对话部分。

  2、抄写本课的四字词语。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