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小故事,通过环境描写,写出来当时战争形势的严峻,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细致,通过白求恩的语言、动作等,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上课伊始,我就抓住时机问学生,本节课,你们最想学会什么问题,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我帮助同学选择了几个的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课文的重点是2——4小节,通过思考白求恩实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动手术的?他是怎样表现的?请学生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文中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句子,体会把人物写立体的写作方法。
这样把环境和人物表现结合起来,学生很快就能准确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并结合人物的精神品质来说,表达的比较完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有些同学有疑也不敢问,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唤醒他们沉睡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把整节课交给了学生,课堂中他们非常活跃,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得以发展。
第二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简练,主要讲述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工作了三天三夜的动人事迹。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首先,从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接着,又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学习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白求恩大夫在给伤员作手术是面临着怎样危险的环境?“‘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为了突出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直接进入文章重点段落进行分析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抓住白求恩说的三句话,学生直接进入文章的2、3、4自然段进行分析,不仅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仔细阅读课文后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学生在书上轻而易举地找得到。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险,但白求恩仍然坚持做手术,看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白求恩三句话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直接围绕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学着提问如:白求恩沉思什么?为什么不肯离开手术台?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通过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蕴含在话中的思想境界。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指导,使语文课堂教学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授课过程中,我在教学时也出现了许一些问题,如:1.在对环境的描写引导过程中,对读的指导还有欠缺,读的不够多,孩子们并没有深刻读出当时的情境。2.授课中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精练,让学生易于把握。这些是我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的。
第三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体现了白求恩大夫对事情极端卖力,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完这篇课文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上一堂语文课不容易,上好一堂语文课就是难上加难,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育经验,还要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现在就这些课堂中的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明确了如何去把握重难点。分清课堂主线:1、白求恩在什么情况下坚守阵地?2、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从“突然、不断地……不断地……、一连”这些关键字来体会白求恩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在这个环节的授课中,我先把去掉关键字的句子成原句进行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出这些关键字后问能否去掉这些词。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在不断地恶劣。然后进入第二个个环节:白求恩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怎么说的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同情况下白求恩的表现,镇定、敏捷、争分夺秒、以及白求恩与师长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来。从读中感受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决心。在这些环节的讲述中突出“陆续、继续、连续”这三个词来感悟白求恩坚守阵地的决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词,我分别用不同的线段来表示。陆续:——表示一个接一个。继续:————在做一件事情中断了又接着来。连续:———表示一直都没有停下来。然后回顾板书回笼课文主要内容,再向学生阐述白求恩当时在国际上在医术界的地位、当时中国后方战地医院资源短缺及医术的落后和当时中国老百姓们在大屠杀下的水深火热,从而体会白求国的国际主义精神。最后通过图片配乐来回顾白求恩在中国抢救伤员而牺牲的情景,再一次使课堂得到升华,把白求恩这个人物形像深深地嵌入孩子们的心灵。
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自已的整个课堂没有沉下来,像是在赶时间。在对环境的描写过程中,对读的指导还有欠缺,虽然读了很多,但孩子们并没有读出当时的情境。这是在授课中给我最深的感触,形成这种原因有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的问题太多,语速过快,有些孩子的思维跟不上来,所以很容易形成了脱节。如在引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工作的?这一环节中我就一连出示了好几个问题?这样就让学生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回答?所以问题一定要精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2、在引出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太急,学生还没有进入情境,我就跳入了下一个环节。这样的话一个环节没有把握好,没有学到位,课堂没有沉下来,所以也看不出教学效果。
一堂课老师要掌握的并不是文本中的一些简单的东西,要了解更多的背景资料。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索。
第四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本课讲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小故事,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战争形势的严峻,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细致,通过白求恩的语言、动作等,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上课伊始,我就抓住时机问学生,本节课,你们最想学会什么问题,同学们一听自己有了发言权,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我帮助学生选择了几个问题,例如,是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
课文的重点是2—4自然段,思考白求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动手术的?他是怎样表现的?请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了解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文中写人物语言、动作等的句子,体会把人物写立体的写作方法。
这样把环境和人物表现结合起来,学生很快就能准确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并结合人物的精神品质来说,表达的比较完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有些同学有疑也不敢问,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在课堂上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唤醒他们沉睡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把整节课交给了学生,课堂中他们非常活跃,思维敏捷,敢想敢说,师生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久而久之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并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