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除夕等。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二篇:我最喜爱的节日-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起明月,人们总是第一个想起中秋节,而中秋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月亮姐姐为了这一天特意吃得又胖又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身上发出明亮月光,温柔地洒满大地。这一天的大街上会非常热闹:琳琅满目的彩色灯笼在树上挂着,好像它们也知道自己是喜庆的象征,随风轻轻摇曳,渲染出温馨的节日气氛;马路边上的叔叔阿姨们有说有笑,拎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小朋友们各自手提兔子灯,互相比一比看谁的灯更漂亮;而老人们也返老还童似的,享用着美味的月饼,充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笑容……这一天,无论是贫苦的人还是富裕的人,都会在晚上驻足仰望空中的明月,一边欣赏美景,一边思念自己远方的亲人。
除了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在我们华二紫竹双语学校,每年还会有一个古装大变身活动。节日当天,同学们可以穿着各式各样的古装来上学:有的人扮英姿飒爽的少林武侠,有的人扮亭亭玉立的古代仕女,有的人扮出口成篇的文人骚客,还有的人扮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这一天,校园里时不时会看到这样有趣的场景:古代仕女正和诸葛亮聊得正欢,而一位衣着夸张的皇帝正和哪吒追来跑去。瞧,远远地走来一位嫦娥姐姐,手上还捧着一大摞作业,定睛一看,这不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吗?哈哈!真是一场古今中外大穿越啊!紧接着,还有一场猜灯谜活动。灯谜挂在走廊的灯笼上。同学们的小脑袋瓜转得飞快,灯谜一个个都被猜了出来,教室走廊里发出阵阵欢呼声。
这样快乐的中秋节,真是过也过不够!可道是:“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啊!
三(3)班宋秋余
第三篇:春节的“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又到了,我好想回老家啊!回老家过春节,没有大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别有一番“味道”。
酸——我们风尘仆仆,刚进院子,爷爷奶奶早就等在门口了,看到我们来了,他们立即迎上来,爷爷接过我们的行李,奶奶牵着我的手,仔细地端详着我,说:“哟,长胖了,长高了!”我看着爷爷奶奶慈祥的脸,不由得鼻子一酸。
甜——我们小孩们最开心就是看做藕丝糖了,技术高超的长辈把一块糖稀不停地拉着,不停地缠着,最后拉出像藕丝一样细的糖丝,藕丝糖因此得名。我们小孩迫不及待地抢着把一团又软又酥的藕丝糖放入口中,甜而不腻,这就是家乡的甜味。
苦——腊月二十四,奶奶一大早就把全家人叫起来:“今天是腊月二十四,要扫尘,我们要把一切‘霉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哦!”于是全家人个个卖力,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擦桌,一会儿,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是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辣——盼呀盼呀,终于盼到了正月初一。一大早,爸爸在家门口燃放起了爆竹,“噼里啪啦”,妈妈告诉我这叫做红运滚滚来,寓意着开门红呢。我和妹妹穿着红色的拜年服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收到了红通通的压岁包,真是红红火火、火辣辣的新年。
这就是一个“有味道”的春节,我喜欢老家的春节。
三3班叶品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