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2022(精选5篇)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2022(精选5篇)
时间:2023-03-27 15:02

  第一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涉外经济合同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一大批民商事法律,为民法典的编撰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21年1月1日起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施行。全文共7编、1260条,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精华,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权力法,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民法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可以依靠的法律。举个例子: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而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只适用于协议离婚。对于有家暴情形且双方协议离婚不成的,当事人可向法院起诉,诉讼离婚不适用离婚冷静期制度。因此,离婚冷静期的规定不存在不利于保护遭受家暴当事人的问题。针对离婚诉讼中出现的“久调不判”的现象,民法典规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还对方一份自由。民法典对婚姻关系的此条规定,不仅与当今社会离婚率高的事实相关,更是考虑到了处于婚姻关系的弱势一方。其进一步明确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利,以及解决时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民法典事积历史长河的精华,应时而生,符合时代发展的一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法典。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主动投入到民法典的学习当中,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践行者,积极投入到民法典的宣传实践中。

  第二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告诉了我们规矩的重要性。小到一个家庭,中到一个家族,甚至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有规矩的约束,只有拥有一个共同的评判是非的标准,人们才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稳定。法律作为最大的规矩,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生活的保障;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础。

  自战国商鞅变法起,一直到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最近,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念,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更是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更加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生活的各方面都进行了修改补充,充分反映了民意。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人认为法律离我们很遥远,殊不知,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身处在社会中,是集体的一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法律也保护着我们每个公民的利益。法律是威严的,它神圣不可侵犯,同时,法律又是可亲的,它是我们的守护卫士,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在最新的《民法典》中,也出台了许多新的条例。比如:1。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绿色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既传承了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又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理念,与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长期处理好人与资源生态的矛盾这样一个国情相适应。将环境资源保护上升至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全面开启环境资源保护的民法通道,有利于构建生态时代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顺应绿色立法潮流。2。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大数据化正在蓬勃发展,这项条例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提供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3。紧急情况被监护人无人照料,村居委会或民政部门应安排照料。每当我们浏览网络新闻或翻阅报纸时,经常看到因无人照顾年幼的孩子而发生的惨剧,这些年幼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建设祖国的桥梁,他们的生命不应该在最好的花季就戛然而止,这项条例的出台将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这些惨剧的发生,要知道:生命诚可贵。

  知法,守法,用法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青年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法律知识和守法观念,懂得合法与非法,违法与犯罪等道理,自觉依法办事,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青年!

  第三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生效。伴随着《婚姻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废止,历时66年的《民法典》终于正式登场。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中,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而作为“民权保护之母”的民法典,其所蕴含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九部法律的合集,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于民法精神的宣扬和普及。

  近代民法典的制定最早能追溯到19世纪初的《法国民法典》,而新中国的民法典制定工作则起自1954年,中途四次起草,四次搁置,最终于2015年正式启动编纂。历经10次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积收集102万条意见和建议。民法典的诞生之路不可谓不艰难。

  伴随着民法典的逐步编纂,分条细枝的数部单行法也发生了变化。据统计,《民法典》对原有法条保留36。3%,新增11。7%,实质性修订19。5%,非实质修订32。5%。于鄙之见,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物权编和人格权编。

  在《民法典》物权编中,创设了前“居住权”这一新型的用益物权。在《民法典》366-371条中规定了居住权制度,稳定满足弱势群体的生活居住需要,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政策的贯彻落实。“居住权”作为维护居住人对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者部分满分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相应权利的利剑,正式回应了我国社会对于公民居住权制度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法制价值。

  而在《民法典》人格权编,其针对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在法典中单独成编。人格权作为民事主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人格尊严。这不仅是我国民事立法的一大创新举措,更彰显着我国立法对公民权利的充分保护与尊重。而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对个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加强。人格权编中的相关法条突出保护个人的隐私权,对于自然人的隐私给予充分保护。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高度发展,个人信息被技术侵害屡见不鲜。而人格权编明确规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可不谓是对于人格权保护的一大进步。

  《民法典》的登台,再次宣扬了国家对每个民事主体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再次重申人的自由、平等。对于民众,多元化的生活要求着越来越高的法治需求;对于非法律从业者,《民法典》是对我们对于法治和美好需求的回应。《民法典》作为“民权保护之母”,牵涉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细致地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道缝隙。未来的社会必定是对法治高需求的社会,也必定是为法治所治的社会。在全党切实推进民法典实施的当下,希望同学们也能加深对于《民法典》的了解,作为自身强力的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第四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

  记录中国法治改革历程,彰显“中国之治”的力量,一部民法典,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题记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作为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不论国家,还是社会,亦或是个人,均能从中受益。每一个个体都应发挥践行者的作用,让民法典的编纂意义能够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将编纂民法典确定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经过多年努力,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不仅仅是达成几代法律人的夙愿,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盼提交了份圆满的答卷。

  正所谓: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法典,“民”法典,是保护人民的宝典!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使人成为人,而且尊重他人为人。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说过:“每个人从出生到走完一生都离不开民法,民法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民法典将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变成了编纂的动力和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和愿望。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新时代下,人民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次需求。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理解”是衡量“民法典”效用的标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只有深刻理解民法典,理解民法典的“人民情怀”。我们大学生要学深学透民法典,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法典最新内容和精神。维护法治,维护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时代追求。

  第五篇: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征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于2020年5月交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

  民法是权利之法,它所调解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极为广泛,小到去菜市场买根黄瓜,去交个电费,大到公司设立,买卖飞机,还包括结婚买房,离婚财产分割等,民法与我们生活联系十分密切。而《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

  今天晚上,通信2003统一集中学习《民法典》公开课。从中了解到《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对巩固推进依法治国良法善治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并有利于规范公权。其中有一点深刻体现了,对公民权益的保护,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样一来,弥补了我国对隐私权、隐私定义及其保护的空白,对推动保护我国居民的隐私权,维护健康、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强调个人的人格权,不仅从生理上保障,更从心理上维护个人的权益。

  民法典的确立,也表明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主讲人有一段话说的尤为感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说,我国法律形同虚设,但是在国际上对营商环境的排名中,却位居46位。这反映了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法律体系的健全。

  作为一名中国青年,在日常之中,无时不刻能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古语《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吕不韦有言:“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法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