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呼兰河传》有感
五6班 杨熙玥
几周前,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这是一部回忆录。故事写了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小城里不怎么繁华,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小城里有些盛举,都是为鬼神做的,只有正月十五唱秧歌才是为人们准备的。“我”就是在这个小城里出生。祖父会带“我”到后花园玩,还教“我”念诗。“我”家里很荒凉,有很多空房子都租给了形形色色的手艺人。“我”家小偏房里住着老胡家,他家天天跳大神,“跳”死了家里的童养媳。“我”家住着有二伯,他性格古怪,爱和动物、东西说话,却不跟人说话。“我”家有个邻居冯歪嘴子,他的女人死了,他却带着两个儿子坚强的活着。作者萧红用柔美的笔触,写出了这个伤感而又幽美的故事。
书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扎彩铺的那一段。扎彩铺里的人,吃的是粗饭,穿的是破衣服,睡则睡在那些纸堆中,糊里糊涂地过着日子。“若有人问他们,人生是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迷茫;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再问他,人死了呢?他们会说:‘人死了就完了。’”这段话,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似乎很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但可悲的是,他们所谓人生存在的意义竟是“吃饭穿衣”,这是多么麻木。可见,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与奋斗目标,是不行的。有了理想,我们才会有动力,努力向前进发。如果说,我们是一艘艘小船,那么理想就是船桨,它鼓舞着我们朝着前方无边无垠的星辰大海驶去。理想,是多么重要。
这本《呼兰河传》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很轻松,细读却有沉重之感。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二篇:读《呼兰河传》有感
五年级6班 常紫豪
最近我读了大作家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这本书介绍了呼兰河城的景色与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及城里的三个人物的故事。作者在字里行间控诉了传统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迫害,并深感劳动人民深入骨髓之中的麻木、愚昧与落后,典型的“看客”心理成了所有呼兰河人的诟病。
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老胡家的童养媳——小团圆媳妇,本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但老胡家婆婆总是打她,再加上领居们的怂恿,结果她便成了婆婆心情不顺的发泄对象,最终被折磨得生了病。于是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当众用滚烫的水洗了三次澡,几天后,她终于死去了。我对小团圆媳妇深表同情,是愚昧与封建的思想葬送了她年轻的生命。与其说她是被婆婆折磨而死,不如说是被旧社会的封建礼教折磨死的。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我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正处于美好的时代,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真的如茅盾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第三篇:读《呼兰河传》有感
五年级6班 郝思涵
我们的家乡是美丽迷人的,这里有着我们的许多美好的故事。而在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地方,那是萧红的家乡——呼兰河城。那里有着别样的风土人情, 生死悲欢,有一段难以忘却的故事。《呼兰河传》就是她为自己家乡所作的传记。
《呼兰河传》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受封建社会的影响,相信一些古怪的事情,大多时候都充当了一个个冷漠的看客。“我”在这寂寞荒凉的环境里长大,只有祖父陪伴在“我”身边。他慈祥、和蔼可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有一次,祖父给我烧鸭子吃,“我”吃的津津有味。祖父看到“我”每咽下去一口,他就点一下头,而且高兴的说:“这小东西真馋”,或是“这小东西吃的真快”。 他看了“我”在衣服上擦手的行为后并不生气,只是说:“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 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祖父对我的爱,他喜欢看我高兴,喜欢看我笑,对于祖父来说,我就是他的一切。一种温暖的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我在看到第五章的时候,很同情故事中的小团圆媳妇。她因为“太大方了”“不知道羞”而被婆婆管教,生病后又用了各种偏方,跳大神,结果还是死了。她的婆婆“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却把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折磨死了。这就是一种封建迷信,人们的思维被局限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里,可这种东西害死了不知多少人,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而我觉得这是一本优雅而寂寞的小说,这是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这是萧红记忆最深处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