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作为预备党员的我,非常荣幸参加了医救中心2021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医救中心为了开展好党中央“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同志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特组织各党员同志来到“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河南林州红旗渠进行学习。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使我非常震撼,那一声声敲打山石的声音仿佛还回荡在我的心中,我深刻感受到那时林县人有力的心跳,好似向世人展示他们的勤劳和勇敢。
当我抵达红旗渠干部学院时,首先被学院门口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6字精神深深吸引,而后经过老师的精心讲解和现场沉浸式学习才知道这便是红旗渠精神。学习红旗渠精神,开启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精神之旅,此次培训学习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观看了话剧《红旗渠》、纪录片《红旗渠的修建》,切身感受《杨贵访谈录》,采访红旗渠修建劳模:李改云、张买江、任羊成,沉浸式感受和体会红旗渠的巍然,让我深刻的领悟了红旗渠精神,丰富了我的内涵精神。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本源;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关键,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整个过程中艰难而形成的。1960年,勤劳勇敢的老一辈30万林州人民,在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号召和带领下开始动工,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宁愿苦干,绝不苦熬,宁可流血,不再流泪,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气概,克服重重困难,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制,一锤一钎两只手,凿出水渠几万米,一炮一车万众心,奋战于太行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连续苦战10个春秋,经历3年自然灾害,硬生生的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开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最终建成了举世闻名绵延1525公里的“水长城”——红旗渠,引来漳河水,干渠、支渠、毛渠,渠渠通水,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大大改善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真乃壮志震撼山岳,胆略感动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当之无愧。
通过为期一个星期的学习,让我真正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并感悟出“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新时代内涵,坚定了践行群众路线、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看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坚定有力,这些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世界,打动我,鼓舞着我,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联系个人的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真正感受到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打铁还需自身硬,己所不能,勿施于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红旗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高标准,就像除险队长任羊成一样,把最艰巨,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在工作中一定要有高的战位,有担当意识,不推诿,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认真落实党中央、集团公司和医救中心各项工作要求,切实提升个人自身能力;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与人友善、团结协作的精神。虽然这次的培训时间很短,学习的知识有限,但我仍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做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其实将学习到的红旗渠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去,在奋斗的人生路上不断努力前行。
第二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在红旗渠的学习期间,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精神”---“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道出了红旗渠精神的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讲: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结合自己到林州的参观和学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一是很受触动。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观看话剧《红旗渠》,使我很受触动。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拷问。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这使我感悟到,瀍河区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在受到各种压力和挑战时,区委领导班子率先垂范,发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奋力拼搏、团结协作,认真细致、扎实高效地完成了每项工作任务,在夹马营道路打通、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既锻炼了队伍,又树立了形象。区民政局在区委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在我区打造了多家乐养居项目,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老年服务,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下一步将打造更多的高品质乐养居项目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三是很受鼓舞。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学习红旗渠精神是为了悟思想、开新局,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旗帜,催人奋进,鞭策我们不能懈怠。现在我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区委制定了“123456”总体发展战略,作为民政人,我们要提升政治站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开放创新、实干拼搏、厚德包容”的瀍河精神,找准民政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全力以赴办民生实事,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现民政干部新形象,为建设美丽新瀍河增光添彩。
第三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坐上返程列车,看着沿途熟悉且陌生的巍巍太行,恍惚间又回到了4天前,那天我们迎着小雨,走进北京西站,带着满怀的憧憬与喜悦来到了这片被红旗渠水淘洗过的土地。
自古以来太行山就富有着传奇色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等,也正是这样的一片土地才孕育出了这样一群拥有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林县人民。
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游览了青年洞,感受了“人工天河”是如何攀沿着悬崖峭壁一米一米被推进了1500公里,是运用了何种土方法“逼水上山”将漳河水送到了林县各地。杨贵书记踏实务实,顶着重重压力,请示省委领导,与山西县委书记达成一纸协议,清算家底,动员群众,劈开太行山,引漳河水穿山来,他虽是一名党员干部,但却和群众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学习商量在一起,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务实苦干,以党员的自守与执着创造了人间奇迹。路银,农民水利土专家,勤劳肯干,担任兰州铁路局某工队队长,当他知道林县人民要“劈山引渠”这一壮举的时候,他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支援家乡,他发明了“水鸭子”简易水平仪,操作简单且精确,为工程节约了资金,显现出了林县人民的智慧。在阎王殿里报了名的任羊成,不畏艰险,凌空除险,头顶是无数碎石,脚下是万丈深渊,正是有着“是共产党员就不怕死,怕死不做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让他与死神数次擦肩而过却转危为安,腰间的绳索勾勒了“渠成水到”的宏伟蓝图,腰际的老茧彰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被称为黑老马的林县副县长,马有金,铁面无私,严字当头,追求质量第一,他和人民群众战斗在一线,自古忠孝难两全,在母亲去世时也未能再见一面,他化悲痛为力量,化思念为动力,和农民一起挖渠道,打旱井,修水库,为红旗渠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拥有苦难家世的“四有书记”谷文昌,钻研养蚕技术,种植万亩木麻黄,修水库,建海堤,造福东山百姓,为红旗渠的修成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心里想着百姓,念着百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美丽共产党人,才有了林县今天的“水从田间流”“荒山变果园”的富饶景象。
秉持着“勤俭、执着、不服输、爱家乡”的精神,一批又一批的能工巧匠走出太行山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精英,使建筑业逐渐发展成为了林县的支柱产业。建筑业资金的涌入,带领着各行各业都迅速发展了起来,林县真正实现了经济富裕,文化富足,精神富有。林县地区工业效益的持续放大,旅游品牌效益的日益突出,区位优势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环境持续优化,实现了从“富太行”向“美太行”的转变。
林州是红色文化的富集地,更是六种精神的传承地,在这里我们接受了5天的熏陶,我们每一位党员都会将红色故事带给身边群众,用六种精神感染影响身边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百年奋斗,伟大历程,我们听说过中国“站起来”的艰苦岁月,感受过“富起来”的奋斗历程,也将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作为青年的党员,我们应该自律,自省,自励,自警,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在中国“强起来”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