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时间:2023-03-08 07:07

  第一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的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自读知大意

  1、导人:鲁迅逝世9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逝世13周年,著名诗人减克家写了一首诗。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2、学生自读诗歌。

  3、检查朗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二、对比品形象

  1、发现对比。

  (1)提示:这首诗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是“有的人”。算上题目,一共出现了九次,同样的“有的人”,诗人指的是同一类人吗?(两类人)

  (2)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一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后一句都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的人。

  (3)小结:第一节是课文的总领。有的人身体活着,精神早已死亡;有的人身体虽死,精神却永垂不朽。诗人将两类截然不同的人进行对比,写出了这首诗。

  2、感受对比。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发现。(从每节诗歌描写的内容、所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等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

  (2)交流反馈。

  每一节都写到两种人,每一节都是两种人的对比。

  诗中小节之间的内容是相对应的:第二节和第五节,第三节和第六节,第四节和第七节。

  3、细读对比。朗读对应的两节,感受两种人的区别。

  (1)学习第二节和第五节。

  ①引导学生用两种形式朗读。

  竖着读(读完第二节再读第五节)。横着读(读完一类人再读另一类)。

  ②学生说说两种人的区别。

  出示资料帮助理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鲁迅《自嘲》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野草》“题辞”

  回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黄包车夫包扎的情景。

  ③男女生合作读,感受。

  (2)分组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节与第六节,第四节与第七节。

  ①学生交流第三节与第六节。

  补充资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引导:减克家在诗中写:“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诗句取材于鲁迅的《野草》。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②学生交流第四节与第七节。

  ③小结: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三、朗读赞精神

  1、理解诗歌中化用鲁迅经典文章的语句: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补充资料: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

  体会: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都是青春的野草

  补充资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烬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腐朽。——鲁迅《野草·题辞》

  体会: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2、学习第一节。

  (1)学生齐读。

  (2)学生交流两个“活”与“死”的不同含义。

  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处指人活着,但是精神死了。第二处指人死了,但是精神永存。(板书)

  “活”:第一个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是对鲁迅伟大一生的肯定和赞美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仅仅是鲁迅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

  3、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4、配乐朗读。

  5、读名言总结。

  (1)学生读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总结: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与反动派不懈地进行斗争。他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虽然他离开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6、再读诗歌。

  第二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2、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品读“虽生如死”。

  抽生读。读出蔑视、痛恨。

  齐读这类人的可悲和可笑。

  2、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

  3、看到欺压百姓的人,我们怎样痛斥他们──;看到忙着树碑立传的人,我们怎样警告他们──;对那些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我们又该怎样咒骂他们──。

  4、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你的痛恨、蔑视、讽刺用朗读表现出来吧。女生读这类人的做法男生读他们的可耻下场。

  5、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清楚,谁是他们的敌人,谁是他们的朋友。群众的力量又是伟大的,人民的敌人痴心妄想着“不朽”,最终却只能落得──板书:遗臭万年。

  四、品读“虽死犹生”。

  1、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抽读。你的朗读中带着?(歌颂、敬佩、赞美)谁再来试试?很好,大家一起来读出歌颂和敬佩。

  2、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板书:俯)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鲁迅的哪些事迹?(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3、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鲁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鲁迅,野草能烧尽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其实,前面课文中有和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阿累《一面》)

  4、他为谁想得多?(劳苦大众、祖国、民族)善有善报,给人民做牛马的……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5、多么可爱的人,多么无私的精神,左边的同学读做法,右边的同学读人民的态度。

  五、品读课题

  1、读到了这么多,这叫把诗读厚了。完整读题目,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再读。那为什么不直接以“鲁迅赞”“赞鲁迅”“鲁迅颂”为题呢?

  2、这首诗还可以献给历史上的哪些人?你准备把哪一句献给他?((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焦裕禄、孔繁森为人民积劳成疾,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让全中国人民过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他冒着生命危险1955年回到祖国、为了祖国人民更好地活。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给这些伟大高尚的人吗?还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给哪些遗臭万年的人?)

  3、与遗臭万年的人相比,这样的人,就应该──(板书:流芳千古)。

  六、总结升华。

  是啊,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涌现出了多少像鲁迅先生一样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才堪称一个伟大的民族。(缓缓叙述缓缓擦去板书)历史长河一如滚滚江海,大江东去浪淘尽,首先卷走这些遗臭万年的人民的敌人吧,他们作威作福“骑”在人民头上的丑恶嘴脸,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流芳千古的“活”着不是刻进石头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写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写在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之际的这首诗,当然不再单单是为纪念鲁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让它们都留在心头吧。

  现在,这28行诗就单单剩下了这个字,读。初识鲁迅的学习,今天就单单剩下了这一个字,读。(抽问几个学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你、对我、对所有人做人的永远的启迪。

  全体起立。此时此刻,《有的人》这首诗已经不再是发自臧克家一个人之口,他也是我们的心声了,那就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吟诵我们的心声吧。“有的人活着……”起(齐背全诗)

  第三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