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01学情分析对象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班学生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学习习惯较好。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潜力巨大,只要能从习惯上给予纠正就好,对于本节课学生有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基础的知识储备,容易理解,但是对比例尺很陌生。通过学习能深刻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且能把学到的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02学情分析目的
学情分析是为了了解学情,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通过学情分析调查分析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和学习这节课的需要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教师在课堂上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03学情分析工具与方法
学情分析工具:
工具主要是手机、电脑,使用的软件是问卷星、微信等。其中问卷星可以电脑搜索“问卷星”也可以手机微信小程序搜索“问卷星”小程序
学情分析方法:问卷法、交谈法。
第一步用问卷星创建在线调查,并生成二维码。
第二步把生成的二维码分享到微信班级群发给学生。
第三步学生在线答题
第四步查看问卷统计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情况,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04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4道题:
第1题,比例尺是一把尺子吗?
第2题,400厘米=()米
第3题,3km=()厘米?
第4题,下列选项中能组成比例的是()?
下面是4道题的答题结果分析图:
……
本次调查问卷参与率100%,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通过预习在对“比例尺”的认知上,知道什么是比例尺,也有的同学从不同地图上见过,97。83%学生能答对。有了初步的认知,但缺乏深入观察和思考。其它3题的正确率都在80%左右说明学生对于长度单位换算和比例的知识有了较为丰厚的经验。因此本节重点需要放在在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比例尺的应用上。
第二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匆匆》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目的
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哪里已经会了,哪里还不明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各种能力的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在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好词佳句。
二、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
这篇精读课文《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学习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不要让时光匆匆流去;学会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读书方法。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起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
2、教学对象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教学,1/2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学生对散文这种体裁很感兴趣,特别喜欢读本课: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能力还不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5个字,会写“挪动、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5、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言。
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1、课前运用微信里的小程序“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和分析学生掌握的信息,了解学情,进行教学设计。
2、初读课文之后,找出中心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3、在教学中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4、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反复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5、“阅读链接”的《明日歌》
学情分析工具
1、利用微信小程序“问卷星”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前所产生的问题。
2、利用PPT出示文中优美,含义深刻的语句,学生进行品读感悟。
3、课后运用钉钉群里的“作业”,为学生布置课后小任务,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分析。
4、观察法:用观察钟表的时针,倾听声音感受时间的脚步。
第三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金色的草地》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目的
《金色的草地》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本单元是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习作方法,把观察的事物简单写下来。
二、学情分析内容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是习作的范文,小男孩儿通过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在连续留心观察事物,又观察到草地在不同时间事物变化的习作要素。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学生交流。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五、教学难点
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表演朗读法、组内探究法和班内总结法。
七、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1、利用问卷星调查软件调查在学生的认知中,你知道的草地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填写一些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字词,梳理文章脉络,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
通过学情分析,在本课的教学设计里,以课件PPT的形式出现金色的草地,在时间变化上,以动画的形式,早上、中午、晚上,不同的时间蒲公英草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观察。
第四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景阳冈》学情分析方案
一、学情分析对象
教学主题: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重点理解武松打虎的部分。
分析目的:利用技术支持,通过班级微信群向班级里分享“问卷星”预习链接,除了可以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更能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使学生能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分析内容:
1、了解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水浒传》的认识情况。
3、了解学生对武松打虎的故事的掌握情况。
分析方法:课前完成一些练习题。
二、工具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分析工具:问卷星
登录问卷星平台,创建如下问卷题目: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多选题)
A《水浒传》B《三国演义》C《红楼梦》D《西游记》E《牛郎织女》
2、《水浒传》的作者()
A施耐庵B曹雪芹C罗贯中
3、你读过《水浒传》吗?()
A读过B没有
4、你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吗?()
A知道B不知道
创建完成后,发布链接到班级信群,让学生作答。
三、结果的呈现与分析
通过问卷星的调查反馈来看:
第1题学生对四大名著还是很清楚的,只有一人答错。因此在讲《水浒传》时,可穿插四大名著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
第2题的正确率只有69。57%,可见学生们对作者并不了解。需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施耐庵的资料,以便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
第3题,通过调查,学生对《水浒传》这部书还是读过的,有部分学生没有读过。那么在讲完这篇文章之后,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水浒传》中很多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
第4题,通过反馈来看,学生对武松打虎的故事并不陌生,可能已经通过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等渠道了解了相关的情节,但是,学生对于武松打虎的一些细节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的就显得很重要。
第五篇: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方案
《三角形内角和》学情分析方案
一、分析学情目的。
本学情分析方案主要是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2、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具体情况,以便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教材和操作教学过程。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1、教学主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以及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经历,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拼、撕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学情分析对象:四年级学生
3、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难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三、工具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方法: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
工具:微信、问卷星软件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问卷星上设计好问题,通过微信群发布问卷,收集数据,最后再根据回收数据的统计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展精准教学。
四:结果呈现与分析。
(一)结果呈现(主要通过问卷星的结果反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于三角形的围成;内角的概念理解;平角的度数;内角和的理解等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是掌握较好的。只有少数学生仍然缺乏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三)调查结果启示
由于少数学生对三角形的了解的内容还不够,所以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的内角有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概念。再通过课堂上设计的活动进一步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最后通过几何画板来加强学生的理解,知道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整堂课达到了预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