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反思(精选4篇)

从军行教学反思(精选4篇)
时间:2023-01-12 08:47

  第一篇:从军行教学反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转入直接抒情,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更是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还。

  由于古诗与现代的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跨度,因此,我在本课采用了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并适时地补充一些资料,以帮助学生感受千年前悲壮、苍凉的边塞生活。我还播放了歌曲《从军行》,学生很快被那动听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吸引住了,那荒漠古战场的宏大的场景,一下子把大家带到了遥远的古代,仿佛亲眼目睹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我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以上是我对我这节课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学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

  第二篇:从军行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第三篇:从军行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自孩子会说话起,父母就教会他们背诗。在孩子的成长中,古诗总是陪伴孩子左右。古诗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那么我们一直在开展的古诗教学到了高年段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我想,不仅仅要坚持一如既往的看注释,想画面,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外,更要让孩子也如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学会抓词,抓句,体会文章情感。因此,在这节古诗教学课中,我旨在通过“暗”、“孤”体会写景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对“暗”字的理解,初读诗句的孩子们想到的一定是浓云遮住的阳光。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孩子想象边塞大漠的荒凉、战争的硝烟,让雪山暗了下来,同时,环境的凄凉更应衬托出将士思乡心切。大漠荒凉的环境,远离亲人的孤寂,戍边生活极为艰苦。但凄苦的戍边生活却吓不倒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穿金甲,终不还”就是将士们忠心报国的精神写照。而“穿金甲”又一次向我们昭示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其中“穿”和“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教学生学诗不能只看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古诗大意。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这节课我设置的一些问题提问时,学生在回答时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设置应该有准确性。

  第四篇:从军行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描写了戍边将士战士由于长年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那种寂寥,悲苦的情怀以及家中的妻子独守闺房的那种无奈的愁绪。教学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从军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这一主题。20分钟的教学,有得有失,为了更好地研究教材教法,现将本课反思如下:

  在设计本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古诗教学我究竟要让学生掌握什么?20分钟的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学有所得。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三点:

  1.能够熟读古诗并背诵。

  2.了解古诗的内容。

  3.明白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就是本课我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三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采用古诗接龙的游戏导入本课,用四句我们学过的王昌龄古诗采用分小组接龙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同时引出作者,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王昌龄,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介绍他是边塞诗人同时再回顾边塞诗的特点。

  其次,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目标地去学习。

  再次,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古诗,再指名朗读,采用师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熟练朗读古诗,同时认读本科唯一的一个生字“闺”,观察生字字形,理解生字字义。

  接着,在读熟诗歌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书下注释,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再进行汇报,大家共同交流,让学生找一找诗人都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同时理解“烽火台”,让学生掌握本版块“信息传递”的特点。在说到听到了什么的时候学生说到《关山月》时,播放《关山月》的曲调,渲染气氛,让学生体会当时凄凉的感情以及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然后,在乐曲中反复朗读故事,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后,进行课外的拓展,让学生课下去背诵诗人的《从军行》组诗的其他几首,积累更多的边塞诗,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可是说我挺下工夫的,不过,在进行完教学以后,也感觉到了很多地方存在的不足,在学生读诗汇报的时候学生对诗中个别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比如说“独”字的意思,从中体会出什么?“百尺楼”夸张的写法等。学生都没有说准确,这里如果我再进行一下补充讲解,对于那些后进的学生也许会更好的掌握一些。另外就是我说话的语速有些过快,这也是在评课的时候老师们都提到的事情,我也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要用适中的语速同学生交流,这样后进的学生吸收的会更好一些。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