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精选5篇)

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3-01-05 07:44

  第一篇: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次的班主任培训。在这一次的培训中,我不仅有幸能够分享我在班主任生涯中的所得所获,也能聆听同事们优秀的经验分享,更能学习两位专家——宁波教育学院教授陈全英老师和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名班主任毛小英老师,带来的教育春风。真可谓收获满满!

  这一次的微论坛中我分享的主题是《关于爱的教育——立足学生实际的队活动课》。我跟我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利用了每次日常的班队活动课。我把我想分享的,我想感受的,我想体验的放在了日常的班队活动课里面。把他们当做我的一个个朋友,真诚地去对话,去分享,去教育。所以今天,我想聊一聊,在现在多媒体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身边的媒体资源,以及生活实际中的节日资源,开展一个丰富多彩的班级动态文化活动。在我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去关注,去运用的两项资源,即新闻资源,以及节日资源。

  首先,我会结合本周的主要新闻。我觉得新闻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因为他足够真实。那些实事新闻背后的故事非常具有教育意义。所以每一周如果有特别巨大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我总是会带孩子们一起看。例如,每一年的2,3月份,是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播出时间,所以在这一学期,我会带大家一起去看,发生在一整个年度的温暖瞬间,每看完一个给孩子思考,感受的时间;又比如,在重庆公交车坠江的新闻事件发生后,把新闻事件的视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教导孩子们控制情绪的重要性,教导他们三人成虎,不要散播谣言等等;例如,在袁隆平逝世后的那一周,带着孩子们去看袁隆平相关的纪录片,去感受伟人的伟大;带他们一起走进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钟南山,以及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张桂梅老师背后的故事;讲防诈骗的时候,我会结合新闻中的一个个实际中发生的看似非常荒唐的一件件事情,更让人身临其境。这些日常的接地气的一个个新闻就是教育孩子们最好的素材。

  接着,我还是着重利用节日教育。我觉得节日真的是是很好的一个教育契机,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进而增长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在节日教育中,我把节日分为三种,1。传统节日教育,2。西方节日教育(其中主要包括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以及感恩节),和注重节日体验的节日教育。

  在传统节日教育中,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形成祖国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元宵节开展做灯笼,写春联的活动;清明节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缅怀先烈,感知现在生活的不易,立夏的时候,拄蛋,秀蛋套,趣味无穷;端午节,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品尝端午节的美食;中秋节,品古诗,品音乐,品美食等等等等。

  在西方节日教育中,我主要关注的节日是: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以及感恩节(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因为这几个节日。其实都围绕着两个字:感恩。感恩父母的付出,感恩老师的教导,感恩朋友的陪伴,感恩陌生人的帮助。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每一年的保留安排就是做贺卡,我每一年都会让他们做,让他们写点什么,我觉得文字就是有温度的。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安排。比如,给孩子们录制一段视频,让他们即兴讲讲对妈妈的感谢。我们班的孩子很多都很内敛,但是我觉得有时候爱还是要大声说出来。

  注重节日体验的节日教育中,我会着重关注新年和圣诞节两个节日。新年是一年的开始,这个寓意实在是太好了。新年表演,说新年祝福,其乐融融;圣诞节,现在不提倡过洋节,不是那种大操大办地去过这个节日。我还是会关注到圣诞节,是因为我觉得在孩子们的眼中,圣诞节的关键词是礼物,是惊喜,是快乐。所以我会准备一些小小的惊喜。有时候是一句祝福,有时候是一份小礼物,我觉得这样就足够温暖。

  论坛中,陈全英教授做了《爱与责任-——教师的职业底色》的讲座,师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专业。在和孩子相处中,我们要尊重、理解、接纳孩子;专业地认识孩子,包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陈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两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温暖的的故事总是既感动人又能启发人的。孩子在和教师相处中,也会有不愉快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所作为。用好教育智慧,做一个有魅力的班主任。

  毛小英老师对4位班主任老师的微论坛进行点评,也为在座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小组合作成长制度下的班集体建设作了细致入微的经验分享。毛老师介绍了自己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她给自己的每一届孩子都取了相同的名字——蒲公英。她的班集体建设充满了活动,乐趣,她对孩子们充满了满满的爱意。她的很多班级活动点子使我受益匪浅,例如在班集体建设中采取了智慧币奖惩评价机制,在班集体中从打造最好的自己到最好的我们等等。她用一个个特色的活动创建了一个个齐头并进的蒲公英中队。

  本次培训真是一份精神大餐,探索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新思路、新做法,实现了育人资源的共享,使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

  春暖花开,正是学习好时光。为进一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强化班级管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艺术,增强班级工作经验交流。我们迎来了聚焦“双减”构建德育新模式专题研修暨宋诏桥小学第一届班主任微论坛活动。

  宁波教育学院的陈全英教授做了《爱与责任——教师的职业底色》主题讲座,让我们再识教师职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专业地爱。爱儿童是老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对班主任而言,师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专业能力,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尊重、理解、接纳孩子;二是专业地认识孩子,包容孩子;三是严格要求孩子。我们还要规范地教:一是运用教学知识,适宜施教;二是掌握法律法规,依法执教;三是懂得相处之道,理智行教。陈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两个感人的教育故事,告诉我们有教育智慧者是那些有守望感的人。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的毛小英老师做了《做最好的“我们”——小组合作成长制度下的班集体建设》主题讲座。英子老师首先分享了她的育人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借此自勉又告诫: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寻找各自不同的目标,做最好的老师。接着,英子老师侃侃而谈她的实践成效,她的金点子多得讲也讲不完:智慧币奖罚评价机制、小组合作成长存折、《家校联系手册》记录加分、“光荣榜”签名加分、心情或新闻记录、个性化书香教室、一分钟班干部竞选、云小组视频会议……英子老师真是一个宝藏老师,她用一个个特色创建了独一无二、齐头并进的蒲公英中队。

  宋诏桥小学的六位班主任老师在微论坛中也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故事和优秀经验。

  一天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良多,想起了前不久看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也来谈谈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这里叫他小A,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人高马大,脾气急躁,一言不合就面红耳赤,抡起拳头就开打,班里大多数同学都挨过他的“魔掌”。

  一、诊断病情,分析病因

  经过持续观察,我了解到小A的爸爸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耳濡目染,就形成了和他家长一样的价值观。而小A的妈妈觉得孩子太难管教,直接花钱找了个培训班,包吃包住包学。就这样,父母双全的小A在培训班里过起了没爹没娘的生活,内心极度缺爱,没有安全感,在学校总是做些出格的事试图引起大人对他的关注。

  二、结合病因,对症下药

  (一)康复主力——教师的关爱与引导

  既然他这么想让我关注他,那我就让他充分体会到“被需要”,于是我经常有意无意地去“麻烦”他。“小A,报刊到了,请你去楼下拿一下,谢谢!”“小A,来检查了,去看看垃圾分类正不正确?”渐渐地,同学垃圾分类有争议的时候就会去找他。

  二、康复精神支柱——父母的关心与鼓励

  小A这样的家庭环境,就需要我们时不时煽个风点个火。但凡小A有一点进步,我全不放过,借各种机会一个个报喜电话打过去,小A的爸爸妈妈备受鼓舞,丧失的信心也渐渐回来了,不久后,小A又开始回家住了。

  三、康复助力——同伴的帮助与认可

  孩子更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帮助。我创造机会,先让小A主动帮助班级和同学做事。同学们看他吃苦耐劳,对他的态度也有所缓和。小A忘带学具了,同学主动借给他。小A作业不会做,同学愿意指导他。

  现在,小A在班级里也交到了朋友。虽然他的成绩还不是很好,有时也会有急眼的时候,但“手术”后的小A,在慢慢康复中,而且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把孩子比作花朵,那么这些问题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花朵。让我们对这些别样的花儿少一点“雷霆之怒”,多一些“三月春风”,只要我们治病有方,我相信每一朵花儿都能自由开放,散发芬芳,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

  第三篇: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有幸参与了“双减”之下德育新视野专题研修班暨宋诏桥小学第一届班主任微论坛活动,并有幸聆听了宁波教育学院教授陈全英老师和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毛小英老师的专题讲座。

  班主任工作是公认的繁琐又繁重,这是一份令人又爱又恨的工作。恨它的劳心劳力,甚至吃力不讨好,但是,当我们得到学生的些许认可或是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又会给予我们莫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我也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我认为秉持“师爱”是我们一切行动的座右铭。

  在我们班中,有个小霸王Z同学,他块头大、嗓门大、性格要强,从不服输。一下课,教室就成了他施展拳脚的天地:飞毛腿,六合掌,流星拳等等,俨然一个武林高手,每天我总能听到关于他的最新小报告。

  更糟糕的,是他的卫生习惯。课桌洞里书本、杂物塞得满满当当,毫无空隙,拿一本作业就会有“动一发而迁全身”的危险。有一次,学校喝酸奶,他把酸奶全部倒在桌上,拿出尺子开启了他“炒酸奶”的工艺:铺、刮、剁、铲,最后甚至趴在桌上舔了起来。

  就连美术课,也能被他玩出新花样。陶泥课下,别的同学都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做的陶泥碗晾干,可他竟然端着自己的陶泥碗往厕所的小便池冲去……

  面对同学们的告状,小霸王Z同学总是以武力压制,渐渐的,大家不愿意和他做同桌,甚至也不愿意靠近他。

  面对这样的“小霸王”我知道以暴制暴是不管用的,我越压制,他的反抗心越强!于是,我采取了“从‘要你好看’到‘要你好’”的策略。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便邀请他作为班级里的历史讲解员,并以此为切入点,辅以谈心,帮助他改正坏习惯,树立了新目标。这个策略,卸去了他对我的戒备心理,让他感知到我是切切实实地问他考虑,而不是让他出丑,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期望。最终,他变得自信阳光、乐于助人,成了班级里不可或缺的小干事。

  论坛中,陈全英教授分享了自己生动的教育案例,毛小英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智慧币奖惩评价机制。“以诚取信——把他接回我家”“扶弱成强——给他特长造秀”“垂范换诚——请他互批作业”……一个个真实温暖的故事,既打动了我,也使我深受启迪。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我想,爱儿童是老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对班主任而言,师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专业。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理解、接纳孩子;专业地认识孩子,包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教学知识,适宜施教;掌握法律法规,依法执教;懂得相处之道,理智行教!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

  第四篇: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班主任,我一直秉承着“与孩子们共成长”的理念。两年间,从“鸡飞狗跳”到“斗智斗勇”,再到“心有灵犀”,我和孩子们一同克服了一个个“难题”。孩子们从天真稚嫩变得懂事守纪,我也在班级管理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创设奖励制度,巧抓班级常规

  班级常规建设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窗口,更是优良班风学风形成的基础。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集章制度,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集满10个苹果就可以抽选礼物。一支彩笔、一封表扬信、做一天老师的小助手……趣味的奖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营造了“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班级常规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

  此外,我还借助“每周惊喜”提升班级凝聚力。新的一周,我会把“SURPRISE”写到黑板上,根据班级整体的表现多方面进行考量。如有孩子破坏纪律,则从末尾擦去一个字母;如果孩子们的表现都很棒,就按顺序添回被擦去的字母。一周下来,“SURPRISE”是完整的,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一份惊喜奖励。这不仅让孩子们充满期待,也在告诉他们:一个集体中,只有每个人都为集体付出,集体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二、借助集体力量,化解班级难题

  小A去外面淋雨了,小B在摘花苞,小C在围着花坛疯狂跑……有段时间,班级里类似的告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低年级正是孩子们建立秩序感、养成规则意识的时期。他们觉得老师是最有权威性的,所以会选择把其他人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告诉老师,期待老师帮他们解决。孩子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会形成依赖性,处理效率也不高。如何把告状这件事转向积极的一面呢?我决定借助集体的智慧。

  对于课间奔跑打闹的告状,我利用晨会课,召开了“课间,我们应该怎么玩?”交流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另外,针对“同学间发生摩擦怎么处理?”这类问题,我也尝试着在班队课上组织孩子们进行情景再现,当当“小法官”,说说“小妙招”。班队课、晨会课上,同伴之间互相交流得来的经验,甚至超过了我反反复复的叮咛。集体的力量就像强心剂,可以帮助班级化解一个个难题。

  三、依托班级活动,携手共同成长

  班级活动能给予孩子们真实又丰富的人生体验,也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因此,每一次学校活动、每一次节日庆祝,我们都会用心准备,精心举办。亲子足球赛,我们组建班级足球队,积极备战,其他的孩子组成啦啦队,在场下加油呐喊。不管结果如何,孩子们一起体验成功,一起感受遗憾,当所有人为同一个目标而一起努力的时候,班级的向心力就会越来越强。元旦、元宵节、端午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我们组织特色的班级活动,或是孩子们的文艺表演,或是节日习俗体验。今年的教师节,在家长的帮助下,45位孩子更是一同为班级的老师送上了一份特别的视频惊喜。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班级也变得越来越有爱。一次次仪式感很强的班级活动,让孩子们受到了真善美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着班级的凝聚力。

  近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班主任——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需要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遇到问题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其次,教育也是一种慢的艺术,是文火慢炖、润物无声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我们更需要怀揣爱和耐心,用心浇灌每颗小花苞,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时间慢慢成长,静静等待花骨朵儿绚烂绽放!

  第五篇:教师双减政策下的德育论文

  “老师,不好了,小累在教室里打同学。”班长火急火燎冲进办公室。她的话让我心头一怔,立刻转身跑进教室。只见小雷怒气冲冲地揪着同桌女生的衣领,一只拳头举过头顶,眼看就要落下去了,幸好一群男生抱着他的腰,努力把他们分开。“住手!”我的声音如雷贯耳,小雷这才收回了要落下去的拳头。女生一把抱住我,哭泣着说:“老师,我不小心把钢笔水甩到了他的本子上,跟他道歉了,但是他还是要打我。”旁边的同学纷纷告状:“是的,是的,我们都看见了。小雷最近总是乱发脾气,一点不讲道理。”我一边安抚着女生,一边把目光投向小雷。他还是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涨红的脸,紧握的拳,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过激的行为。

  今天的事更让我纳闷,小雷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男孩,灿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课间,还能看到他与同学玩耍嬉戏的场景。可最近,他总是闷闷不乐,上课走神已成家常便饭。我多次找他谈话,想走进他的心,他却对我避而远之,如今还愈演愈烈。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把小雷爸爸请到了学校,把孩子情况一一告诉他。原来爸爸也发现了异常,小雷近来经常和家人吵架,要是多说几句,骑上自行车就走,回来时摔得浑身是伤,还说是故意的。也常常气呼呼地坐着一言不发,更有甚者,会赌气离家出走。是什么原因导致小雷的改变呢?小雷爸爸细细回想,说:“会不会是因为他妈妈怀了二胎?自从告诉他后,他就有些不高兴。我们工作忙,也没有在意,以为他只是一时不高兴,过几天就好。这段时间的异常,看来是我们忽略了他。”

  得知情况后,我告诉他爸爸,一件在成人看来平常的事情,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果孩子无法了解这些感受,他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更谈不上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只会盲目发泄情绪,做出了不恰当的应对。我们必须合力帮助小雷,给予足够的关爱,要不动声色,潜移默化地把他的情绪扭过来。

  不知不觉机会来了。那天下课,小马同学喜滋滋地走到我面前,奶声奶气地说:“老师,我要当哥哥了。”“谁家生小宝宝了?”我问。“我妈妈。”“哇,太棒了,恭喜你当哥哥了。”我的大嗓门吸引了旁边的同学,大家纷纷围过来问小马:“你妈妈生了弟弟还是妹妹?”“你妹妹长得好看吗?”“你是不是很高兴?”听了同学们一连串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嘛!

  接下来的数学课改成了聊天课。我先请小马同学讲讲他的妹妹和他有了妹妹后的心情。同学们被感染了,你争我抢要来说说自家的弟弟妹妹,有的说他家的妹妹很可爱,总是跟在他屁股后面叫哥哥;有的说有了弟弟,家里更热闹了,自己再也不孤单了;有的说虽然有了弟弟会很闹,但是还是很喜欢妹妹。我顺势引导,“有了弟弟妹妹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不要因为弟弟妹妹的降临而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们了,从而乱发脾气。要知道乱发脾气只会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恰恰相反,爸爸妈妈会更爱你们,因为你们是哥哥姐姐了,要保护弟弟妹妹,你们会变得更厉害。当然,如果有不开心的时候,咱们可以找家长,找老师,跟他们说说心里话,他们一定能帮助你。”我的目光停留在小雷身上,只见他低着头若有所思。

  那次聊天后,小雷的情绪渐渐改变,也很少发脾气了,久违的笑容再次回到了他的脸上……

  健康的身心素养是人生的基本保障,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成长期,身心出问题,既会让学习不具有可持续性,还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情绪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不管是成人或孩子,都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而且孩子情绪的不稳定性有时远远大于成人。

  托马斯指出,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他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情绪,面对不同的情绪,学会合理地控制和调节,对于正处在个性生成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孩子的情绪发展也是如此。面对情绪波动期的火爆脾气和无理行为,家长和老师要重视起来,积极走近他们的内心,找到根源所在。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理解,教给他们调节情绪的方法。有时一个故事、一项活动或一句不经意的话都能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良好情绪、阳光心态的孩子,能与别人和谐相处,更能享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感受到幸福。这就需要我们尽早地关注孩子良好情绪的建立与培养,让他们成情绪的为主人。

Copyright © 2017 www.zhaowe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找文台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22014531号-4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