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2、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学习难点: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课文,掌握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
3、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
学习难点: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脉络。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师去钓一条很大很大的鱼。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是谁在钓鱼?他想钓哪条鱼?他用的鱼饵又是什么?最后又是谁把丝线剪断了?请大家扛着这跟钓鱼杆,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课前预习:
1、童话知识了解: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2、作家作品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3、给加点字注音:
炫耀()称职()滑稽()赏赐()爵()士御聘()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勋()章钦差()妥当()
4.给下列词语释义:
滑稽: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称职:精致:
呈报:炫耀:
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能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2)、再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1)、一个无比威严的、至高无上的皇帝活精光光地、一丝不挂地走到大街上游行,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呢?
(2)、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陷进去了?
(3)、是谁又将这根丝线剪断了?难道只有小孩知道事情的真相?
(4)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五、成果展示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练习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常通过——和——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作者是——(国家)作家——(姓名),他的童话作品还有——、——、——等。
2.下列句子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A.“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
B.“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
C.“我什么也没有看见!”
D.“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指出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句是()
A.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B.他们装作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D.(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4.皇帝之所以不穿衣服在街上游行,因为他相信骗子的话(多项选择)……()
A.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
B.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C.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D.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用连贯的语句复述课文,注意突出关键性的情节和细节。
2、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作(写出5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像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想像一下骗子会说什么)
(3)城里的人们都在怎样讨论这种神奇的布料,说什么,想什么?
(4)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想像皇帝想什么,做什么)
(5)游行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6)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二、自学研读
1、第一部分写出皇帝的什么情况?表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些语句最能体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个夸张有什么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写骗子向皇帝行骗。骗子怎样诱使皇帝上当?
(2)皇帝听了骗子的话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第三部分。
(l)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皇帝也一心惦记着那衣料。他为什么先派大臣去看衣料?为什么“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2)课文怎样描写老大臣看衣料?老大臣为什么不说真话?
(3)课文描写另一位官员着布料,和描写老大臣着布料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4)课文写出皇帝怎样去看布料和看布料的情景?他为什么这么做?他为什么心口不一?
四、成果展示(小组推荐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练习(名校课堂积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童话主题,特色写法
3、分角色朗读加深体悟。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1、进一步感知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童话主题,特色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学
引导学生阅读“穿新装”、“展新装”部分。
(1)课文写出骗子装模作样地忙了一个整夜,“缝好”了那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以后,怎样写出皇帝换上“新衣”?
(2)皇帝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穿着“新衣”——赤裸全身游行起来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
(3)为什么小孩子能说实话,老百姓先说假话最后也能说出实话?
(4)裸体游行的皇帝听到老百姓真话以后的反应如何?他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为什么不将游行结束呢?
二、合作探究
1、课后练习一(2)
体会几个人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描写的作用
2、从全文来看,皇帝是个怎样的人?而大臣和一般老百姓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怎样?
3、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对当时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态度怎样?
三、课堂作业
1.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分析用笔的精妙。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第一句强调的重点是什么?“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它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这段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不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2、课堂练习:分角色朗读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三、课堂小结
一篇《皇帝的新装》,一场欺骗的闹剧,在嘲讽、讥笑过后,总觉诙谐中寄寓着严肃的主题,催促我们去思考人性中那份脆弱的、易受社会浸染的纯美,如诚信、无私,该怎样去呵护、去坚持,让心灵家园永远烂漫、秀美。愿这不会只是善良的翘盼。
第二篇: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案
黄丹敏
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童话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点。
3、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虚伪、奸诈、腐朽的丑恶本质。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2、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虚伪、奸诈、腐朽的丑恶本质。
教学难点:
理解童话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四幅图片,请指出下面图片的出处,并说说这些图片的共同之处。
二、屏显张秋生《常读常新的安徒生》
师过渡:同学们,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以前读过吗?(读过)什么时候?(儿童时代。)作者是谁?(丹麦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都知道啊。不过接下来老师要说的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有一个叫张秋生的评论家,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安徒生》,就是说每次读他的文章呢都有新的收获。他还说(出示幻灯片)“5岁的孩子倾听安徒生,15岁的少年阅读安徒生,25岁的青年品味安徒生,45岁、55岁的人回味安徒生。”这大概就是安徒生永恒的魅力。今天就让咱们再读安徒生《皇帝的新装》(出示幻灯片),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新的收获,有更深入的思考!
三、读课文,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板书,一个……的皇帝)。
下面再给大家两分钟准备时间,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众生翻书思考)
生1: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愚蠢的皇帝”。因为课文中那两个自称是织工的骗子,根本没织衣服,也没给皇帝穿衣服,只是作作样子而已。而皇帝为了炫耀自已,还穿着这件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隆重的游行大典。这一切.作为常人都能分辨出来,他却上当受骗,所以我认为他是个愚蠢的皇帝。
生2∶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爱美的皇帝”。因为文中的皇帝一天到晚考虑的总是如何穿换新衣服。
师: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
生3:当然是缺点。
师:如果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占人皆有之。我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作为教师,应该服装整洁、落落大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加修改,使人上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生稍停一会)
生4:爱美过度。
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词?
生5:臭美。师:就是这样说的。这显然是贬义。
生6:我认为是“一个虚伪的皇帝”。因为他天天换衣服,每时每刻都换衣服,换得太勤了。
师:这叫虚伪?老换衣服就是虚伪吗?生6:这叫虚荣。
师∶对!那么什么叫虚伪呢?
生7:虚伪就是不实事求是,不暴露真面目、真思想、搞伪装,说假话。总之,是装出一副假相。
生8:我添加的副标题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因为他整天想的是穿新衣,从来也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样统治国家,国家必将走向灭亡。所以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师:他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
生9:(似有所悟)噢!主要表现在课文的最后,当那个小孩儿的话已经普遍传开的时候,那皇帝不仅继续游行,而且表现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就表现了他的顽固不化,不可救药。
生10:我加的副标题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他身为皇帝,不去管理国家大事,不去关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见他是个昏君。他听信骗子的谎话,他还听信内臣们的话,赤身裸体去游行,都说明他一点儿头脑都没有。他是个十分昏庸的皇帝。
生11:我拟的副标题是“一个无能的皇帝”。他认为最诚实的、很有理智的、最称职的老大臣,却向他说假话,作假汇报,可见这个老大臣是不诚实的,没有理智的,不称职的。他连自己身边的最信任的大臣都没有认清,这说明他是十分无能的。
生12:我添的副标题是“一个无知的皇帝”。我认为那两个骗子并不聪明。他们的谎话,只要有点头脑的人便可识破。可是这个皇帝呢,当他在织布机前看不到布料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怀疑,而是在想自己是否不够资格当皇帝。他真是连起码的知识也没有,他是一个无知的皇帝。
生13:“一个不称职的皇帝”。我说他不称职并不是因为他看不见布料,而是因为他不务正业,不明是非,不辨真伪。这样一个昏庸、虚伪、无能的皇帝是不称职的。
教师总结
四、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生翻书、思考)
生14:我认为用“蠢”字来概括。因为皇帝和那些大臣的言谈举止都特别蠢。
生15:我认为用“骗”字概括。就是骗子的骗,因为开始是骗子骗皇帝,后来发展到皇帝、大臣、老百姓自己篇自己。
生16:认为用“伪”字,就是虚伪的伪。因为皇帝、大臣和老百姓谁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宁愿欺骗别人、欺骗自己,也不愿讲真话,所有的一切都是虚伪的。
生17:我认为用“假”字。因为根本没有什么美丽的布料、美丽的花纹,而且骗子、皇帝、大臣、骑士和老百姓对这件衣服全说了假话,所以我用“假”字概括。
生18:我认为用“傻”字。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很容易识破,而皇帝等人却信以为真。骗子在给皇帝穿衣服时,其实什么也没穿,皇帝却说特别舍身。大臣、骑士以及老百姓对皇帝所谓的衣服也大加赞扬。其实穿没穿衣服,只要用手挠一挠不就知道了吗?这个皇帝太傻了!
生19:我认为应该用“装”字来概括。这个故事从始至终是围绕着那一套新装展开的,如果没有了新装,就没有了这个故事。
生20:我认为不应该是“新装”的“装,而应该是“新装”的“新”。因为,那个皇帝喜欢穿新装,关键是那个“新”字。那两个骗子胡说的那些特性,也是指的新织的布和用它做出的新装。大臣们称赞的,也是那新织的布和新缝制的衣服。
生21:我也用一个“心”字来概括,不过不是新装的“新”,而是心脏的“心”。我认为骗子骗人是居心不良,大臣、骑士们说假话是心怀鬼胎,皇帝不说真话也是心里有鬼。因此,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一个“心”字展开的。
师:大家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你们分别用蠢、骗、伪、假、傻、装、新、心八个宇概括这篇课文。那么,这八个字哪个是正确的呢?
师:很好!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不过,如果请你们现在就发表意见,恐怕还是各抒己见,一时很难统一。那么,怎样才能比较迅速的把正确答案筛选出来呢?下面我就教给你们几种办法。
师:首先,大家使用“排除法”,把不切题的答案排除掉。我们先回忆一下,刚才我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刚才我说的是: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四字语气加重)
生22:既然题目的要求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那么“蠢、伪、假、傻”这四个字是不对的,因为这四个字说的是皇帝这个人物,是不切题的。
师:完全正确。咱们就把这四个字排除掉。现在还剩下“骗、装、新、心”四个字,咱们使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什么是“检验法”呢?就是把这四个字,一个一个的试用,进行检验,能够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留下,不能适合于文中所有人物的就去掉。
生23:“新、装”这两个宇都不能单独的用在课文中所有人物身上。因为一单独用就说不清是什么意思啦。所以,这两个字是经不住检验的,应该去掉。
生24:“骗”和“心”这两个字都可以。我试了下下,这两个字用在哪个人物身上都说得通。
师:现在还剩下两个字了,咱们使用“比较法”来解决,作最后的筛选。怎样比较呢?就是用这两个字分别用于每个人物,比比看,看哪个字更准确,哪个字更能表现出这个故事的特点。
生25:我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好。在这个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和“骗”字有关系,有骗人的,有被骗的,还有不被骗的。总之,一个“骗”字说出了这篇课文的特色。
生26:我也认为“心”字不如“骗”字。“心”指的是心理活动,就是思想。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思想。这样一想,用“心”字概括很好。可是再一想,哪一篇课文中的人物都是有思想的。这样一来,这个“心”字,用它概括这课可以,用它概括别的课也可以。所以,用“心”字概括这一课,不能说出这一课的特色。
师:还有不同意见没有?师∶大家的看法是对的,本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师板书:骗)。请大家回忆一下,开始你们提出了八个字,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统一了认识呢?这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恰当的筛选方法,这就是排除法、检验法和比较法。希望太家记住这三种方法,并在今后注意学习运用。
师:这篇课文是围绕一个“骗”字展开的。请同学们说说,文中的各神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生27:骗子骗人。生28:皇帝受骗。
生29:那两个老大臣还有其他官员是既受骗又骗人。
师:对大臣官员们来说,他们在这个故事中的作用,受骗是主要的呢?还是骗人是主要的呢
众生:骗人。
师:对。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实际上是帮助骗子骗了皇帝。
生30:老百姓也是既受骗又骗人。对他们来说,受骗是主要的。
师:你学了马上就用,很好。老百姓受骗,是那两个骗子直接骗的老百姓吗?
生31:不是。是听别人说的,逐步就谈论开了。我明白了,是老百姓传播了骗子的谎话。
师:很好!你那个“传”字用得好。生38:那个小孩不受骗。
生32:那个小孩把两个骗子的谎话说穿了。
师:那么,那个小孩在这个故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33:小孩揭露了骗子。
师:很好!就是这样,现在我们总的看一下。(边说边板书)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骟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骑”字展开的。
五、常读常新的《皇帝的新装》
投石问路:
1、揭穿骗局的为何是小孩,而不是大人?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大臣: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老百姓:怕人嘲笑愚蠢,怕招杀身之祸。
小孩子:单纯、天真活泼、不懂得人情世故、无所顾忌,直言不讳。
师明确:大人们各怀鬼胎,小孩无私无畏,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保持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灵,光明磊落,不可有私心杂念。
屏显: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
2、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国度交代了吗?为什么不明确交代呢?这些人物为什么没有名字呢?
明确:它是一个例子,发生的故事可以放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不需要时间和国度
人物代表一类人,有种象征的意味。我
背景——18世纪末代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3、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穿上了“皇帝的新装”?(生讨论)
各类虚假广告(地方台电视导购),诈骗短信,地沟油,乳品事件
4、关于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凡举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结语:当今社会中政治、经济骗子屡见不鲜,如何避免穿皇帝的新装,我们就得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以诚待人,以信立身。安徒生写这篇童话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又不是一般意义的童话。安徒生的伟大更是不受时代的局限。
2005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成人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PPT显示)
六、布置作业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象,续写《皇帝的新装》。
教学反思:
《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极富魅力,学生爱读,也能读懂,从表层来看是一篇浅文。描写了一个常人活动的世界,没有动植物的出现,没有精灵鬼怪的加入。只是在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之间上演了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借助极度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异乎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童话巧于用“骗”,用“骗”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满人物形象,组织童话结构,引出荒唐可笑的语言、动作。由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构筑的社会怪圈,扭曲、怪异、不可思议。细读课文,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挖掘出更多的新意和深意。
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总结了点滴心得体会,有成功之处,但更多的是不足有待改进之处。
成功之处:
1、由于课前准备较充分,所以课堂语言比较流畅,教态比较自然。因为文章较浅,故事有趣,学生参与面广,整个课堂气氛和谐而活跃。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请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分析,牢牢抓住文本进行解读,当本组人员没找全的时候其他组学生可以参与补充。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性,参与到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中去。
不足之处:
1、在上课过程中,由于容量大,时间紧,有些地方占用时间太长,有些重要的内容没时间展开。譬如字词部分讲解的同学占用时间长;而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如果我在学生结合文本语句回答时,穿插朗读效果则更加好,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对人物性格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紧扣住文本,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甚至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
2、教,然后知不足。在引导学生方面,做的不够。应紧扣学生回答的问题,步步为营,牵引着学生向老师的预设目标靠近。就引导这点来说,我还得多看书,多向其他老师学习。
3、对学生的评价仅停留在“好”、“很好”等赞扬性的词语上,比较单一化,更多的忽略了评价的真正意义,不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或角度作出评价。迅速生成能力较弱,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以后还要多学习、实践。
第三篇: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通过寻找关键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心理以及语言的描写反复揣摩并朗读,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明确是非善恶,并有所领悟启发。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在看文章内容前,看到这个题目,你想象一下,文章应该是要写什么内容?
写皇帝的新衣服多么雍容华丽,高贵绝伦。
但是,文中却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句子“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啊!”
新衣!没穿衣服!?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跟这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起,走进他奇妙的童话世界,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件新衣?
问题一:快速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回答皇帝的新装是一件什么样的新装?
•这种布料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
引导学生抓住新衣的特点
1色彩和图案分外美观!(正中下怀!由此让学生找出皇帝爱新装的语句。)
“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分析句子: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每一天”。“每一点钟”,“总说”语言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皇帝的爱美,虚荣。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童话”知识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知道了童话是通过夸张,想象幻想塑造形象,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中出现比较离奇夸张的情节和语句也就可以明确是童话的特点了。
2除此之外,这件新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衣服”
这一点对于一个最高的统治者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所以,对皇帝来说,吸引他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件衣服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而且是最理想的。
对其他人来说,这样的衣服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呢?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助这个机会测验一下”。
所以它是——神奇的、万众瞩目的新衣
那么这件衣服的这个特性对国家里的哪些人起到检验作用呢?
——上到皇帝,大臣,下到百姓小孩。
那些人说自己看到了美丽的布料?他们是如何表现的呢?任选一个进行分析。
•1、大臣:
•“愿上帝可怜我吧!”(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眼睛越睁越大)
•“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绝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从眼镜里仔细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提醒学生朗读,读出心理跟语言的矛盾,可以适当加上动作神态的表演,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虚伪)从朗读中你感受到大臣的什么形象?
——虚伪
我们知道,这个大臣是皇帝首选的大臣?为什么皇帝会首先选择他呢?
——最诚实,最理智,最称职!——最早
但是为什么他明明没看见新装却心口不一呢?
——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看不见新装
——虚伪的,辜负皇帝信任的不称职的、宁愿相信骗子也不愿相信自己的愚蠢的人,因为害怕失去官职,有私心。
——其实是不称职的,愚蠢得不可救药的才能“看见”新装!
(换标签)
•2、诚实的官员:
•“我并不愚蠢啊!”“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分析:这些大臣都是由皇帝精心挑选的“诚实”的官员,而他们的言行举止却违背了他们的“诚实”,这是因为如果他们选择“诚实”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不称职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最终他们选择“称职和聪明”背弃“诚实”选择虚伪。
•——通过朗读,感受官员的虚伪,愚蠢,狡猾形象入木三分。
•
•3、皇帝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哎呀,真是美极了!”
•“我十二分地满意!”
•(指导朗读:提示,可以有多种朗读方式。例如:心理描写的朗读声音细小,变现内心的不安忐忑,语言可以大声朗读,以此来掩盖内心的忐忑,表现人物的虚伪。也可以心理描写朗读大声,表现内心的汹涌澎湃激动不已,语言表达时轻声细语,掩饰内心的激动,表现人物的虚伪。另外可以对叹词加以修饰读,例如对“哎呀!这个叹词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读出不同的效果。都读第一声,第二声和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第四声和轻声”)
•——心里跟语言的矛盾揭露了皇帝的虚荣,统治者是不会自动放弃权利而承认真理的。
•同样的原因,他也是因为怕别人认为他“不称职、愚蠢得不可救药”
•4、老百姓:“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人云亦云)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试着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这是一件“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才能‘看见’新装”!
检验出来,这些人都是愚蠢的,虚伪的,自欺欺人的。
我们知道,新装是不存在的,是骗子编造出来的,所以,这是一件骗子用来编织骗局的道具。假如我们把新装换成骗局,那么,这就是一件“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看不见的新装”
而这个骗局最后被揭露了!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啊!
小孩这句话把这件用来掩饰骗局的新装撕碎了。暴露在众人面前的不仅仅是皇帝丑陋的赤裸裸的身体,而且,把皇帝的什么也暴露在众人面前?
——虚荣,昏庸,自欺欺人的丑恶灵魂毫不遮掩地揭露出来了,此时,皇帝爱美,企图得到最美的新装却适得其反,被“最美的“新装揭露出丑陋的嘴脸。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什么才是最美的?——敢于揭示真相的,诚实的,天真无邪的小孩才是最美的。
请问,结尾为什么要安排小孩来揭示这个骗局,撕破伪新装?
因为小孩无关称职,愚蠢,而是天真的。
穿插一个故事:
狂泉指鹿为马。
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安徒生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的社会现状并不是个例,试想一下,这个小孩等到二十年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他还会诚实地喊“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吗?”
谁知道呢?
所以,现在的小孩是这个浑浊世俗的一股清泉,是黑暗社会的一缕光明。也是作者为之失望的社会的一线希望。
安徒生说“他写的童话不只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也是写给大人看的”
所以,你会对看故事的大人说什么?“
“保护孩子的天真诚实的本性,像小孩子学习真诚,不虚伪不自私,不随波逐流,爱护孩子的天性”
分析:事实上,新装是否存在?不存在!但是,他们却都说自己看到新装了,
——不是,他正赤裸裸地暴露在所有人的眼中,不仅仅是他的身体,更是他愚蠢的,虚伪的,腐败的灵魂。用虚假的所谓的世界最美的新衣赤裸裸地揭示出皇帝和大臣的腐朽。是一种讽刺和抨击。
所以,事实上,根据皇帝跟大臣们的表现,我们可以把“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件新衣”换成另一种说法“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才能‘看见’这件新衣。”而这件新衣其实是骗局里的一件道具。谁看见,谁就是虚伪的,愚蠢的,不称职的!
那是不是真的如骗子所言,这个特性对任何人都起作用?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齐读)
文章安排小孩子来揭示真相,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小孩子与称职,愚蠢无关,只关乎他的天真,单纯,诚实,忠于事实本身。这才是最美的本质。
所以。新衣真正起到了检测人们愚蠢,称职与否的作用,揭开骗局,真相就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虚伪,腐败才是最愚蠢最不称职的,诚实才是最美好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来揭示真相呢?安徒生说“我的童话与其说是写给儿童的,不如说是给成人写的。其实也是为了告诫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天性,孩子是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是未来的一线希望。
问题三、当真相被揭穿后,哪些人言行发生了变化?哪些人没有变化?
•皇帝:
•有点发抖
•更骄傲的神气!
•大臣:
•跟在后面,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在真相面前,进一步地刻画出皇帝和群臣继续自欺欺人。
百姓: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推卸)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试探)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啊!”(接受)
•——百姓逐渐接受真相。
这两者形成对比,符合安徒生在揭露和批评现实的丑恶时,不断追求光明和美丽,在这篇文章中,与皇帝和大臣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相比,小孩子诚实天真才是真正的美丽,百姓承认真相也是一种美,这种生活形成一条红线,贯穿在他的全部的童话作品中。就像我们开头出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等,大家课后也可以多看看安徒生童话,感受这个伟大作家的经典。
学完了这篇文章请你思考一下:
如果你是皇帝,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大臣你该怎么做?
如果你是百姓,你该怎么做?
不虚荣,不虚伪,不爱慕虚荣,要诚实,不能人云亦云,助纣为虐。
第四篇: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等描写赏析人物形象;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夸张与想象结合;
3、解读作品时代意义,使学生明白要做无私则无畏的人。
重难点:学习人物语言等描写,赏析人物形象;逐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夸张与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
导入: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么?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这些都出自安徒生童话,你了解安徒生么?
(关于安徒生的简介)
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
一、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围绕“新衣”,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皇帝爱新衣—骗子做新衣—君臣看新衣—游行展新衣)
二、作者围绕“新衣”这个线索,先后描述了皇帝爱新衣,骗子做新衣,君臣看新衣,游行展新衣,让我们跟随作者,揭开这件价值连城的新衣,看一下,这是怎样一位皇帝?
(板书:荒诞可笑、奢侈、愚蠢)
引导:给人物下评价,一定要有依据。要找到有关皇帝的描写。
三、“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这样一位荒诞、愚蠢的皇帝,身边又有怎样的大臣呢?
(板书:阿谀奉承、虚伪、自私)
四、这样荒诞可笑的皇帝,周围这样一群自私的能“装”大臣,这样的统治阶层,会“装理”出一个怎样的社会?
(生:黑暗的、混乱的、虚伪的-------)
作者写这篇童话的目的是什么?
(写作背景介绍)
本文主题:作者通过夸张地讲述一个君臣共同上演的闹剧,深刻揭露了皇帝的爱慕虚荣、愚蠢奸诈;大小官吏的阿(ē)谀(yú)奉承和虚伪透顶,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五、这样的社会,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呢?(生:不是)
听读33-36自然段,“新装”的骗局最终被谁揭穿?这样的结尾给我们哪些的思考?
(老百姓甚至皇帝都意识到了这是一件根本就不存在的假衣服,孩子为什么就敢讲真话?大臣、皇帝为什么就不敢?无私。板书:无私则无畏)“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总结:作者正是发挥了大胆的想象,运用夸张地手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愚蠢的皇帝受骗的故事。(板书:想象、夸张)
这件新装只有具备了无私无畏的真品质,才能穿出皇帝的风采。
六、展示童话夸张式读法。(此环节可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第五篇:七年级皇帝的新装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2、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2、难点: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谎话重复了一千遍,好像就变成了真话;错误重复了一千遍,好像就变成了真理。但是,真理依然在;有时候,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所以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千万不能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一同去感受《皇帝的新装》的无穷魅力。
二、检查预习:
读了课文,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皇帝?
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三、分析课文:
(一)这篇童话中到底谁是骗子?为什么?请紧扣文本说出理由。分析课文第10、12、21自然段。
明确:自称是“织工”的两个人是骗子,因为他们织不出那种“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的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的布,只是为了欺骗别人来赚钱。
此外,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随从等人也说了谎,他们都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愚蠢。
提问:大家看,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随员等都在自欺欺人,大家设想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呀?
介绍作品时代背景: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虚伪愚蠢之极。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围绕“新装”这个中心,极力写出了皇帝、大臣、随员、骗子相互欺骗的种种荒诞无稽的可笑行径,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二)提问,这样的社会里难道就没有人说真话吗?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33自然段。
教师出示英文原版内容"ButtheEmperorhasnothingatallon!"saidalittlechild.学生翻译。一般翻译为“皇帝却什么都没有啊!”一个小孩子说。
提问:“said”翻译为“说”好还是“叫”好?
明确:翻译为“叫”好。因为“叫”字反映了小孩子说这句话时是不假思索的,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他看到了什么就说出了什么。他敢于说真话的表现和别人自欺欺人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当这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后,其他人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这三句话的内容基本相同,你能体会着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分析最后三段的语言描写。
明确:爸爸说,“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说明爸爸认同孩子说的话,但同时又为孩子担心。
有人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说明这些人虽然也明知道皇帝没穿衣服,但内心还是有点害怕,不敢直接说出来。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这说明最后所有的百姓终于觉醒了,敢于说真话了。
提问:作者为什么让一个孩子最终说出了真话?
明确: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来揭露这个骗局,是启示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提问: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皇帝有怎样的表现呀?
学生表演游行大典剧情。
明确:童话的特点就是通过想像和夸张来反映生活。
(三)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所产生的”(安徒生语)。
生活中有类似于《皇帝的新装》的事例吗?
大家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拓展延伸:
教师补充视频资料《河北沧县环保局长回应“红色井水”:不等于不达标》,学生看视频,评价河北沧县环保局长的回答,反思现实。
四、结束语:《皇帝的新装》的故事虽然已经过去了170多年,但生活中类似于这则童话的故事却也不时上演,请珍惜自己的那份纯真的心灵吧,愿它永远像钻石那样明亮,愿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选择的时候,珍惜那一份纯真!
简要说明:
《皇帝的新装》作为传统经典篇目,已经被人们解读了一百多年,为了体现作品的现实性,使安徒生作品的内涵得以充分发挥,本节课主要从作品的写作意图和现实性作了解读,通过教师与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展开课堂教学。
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课堂生成丰富,希望学生能了解解读童话的方法,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